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三 )


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文章图片
另一位著名边帅 , 曾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 , 也做过很不妥当的事情 。 唐玄宗有意夺回被吐蕃占领的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县) , 王忠嗣认为石堡易守难攻表示反对 , 皇帝很不满意 , 但是只能暂时罢手 。 天宝六载(西元747年) , 将军董延光建议攻石堡 , 皇帝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 , 王忠嗣不得已出兵 , 但不肯就此事对将士悬赏 , 董延光很不高兴 。 董延光军攻打石堡失败后 , 董延光向皇帝投诉王忠嗣“沮兵”(故意打击士气) , 王忠嗣被治死罪 , 经哥舒翰营救改为贬官 。 后来哥舒翰攻取石堡 , 伤亡数万 , 验证了王忠嗣预言 。
这件事也被史家拿来批评唐玄宗不纳忠言 。 问题是王忠嗣身为军人 , 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 即便与最高统帅意见想做 , 也该是“保留意见 , 坚决执行命令”!怎么可以阳奉阴违 , 故意拖后腿?董延光投诉他“沮兵” , 并不是诬告 。
崔希逸和王忠嗣都被视为忠君爱国良将 , 良将尚且无视皇命迹近跋扈 , 等而下之者就更不堪了 。 节度使们已经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 , 不再对皇权唯命是从 。
李隆基不是不懂猜忌的老好人 , 事实上斗争这根弦他一直绷得很紧 , 因为怀疑与太子关系暧昧 , 他赐死了名将皇甫惟明 , 将王忠嗣几乎一撸到底 , 就是怀疑有人会用边镇精兵威胁他的地位 。
既然连汉族大将都靠不住 , 唐玄宗更不可能真正信任那些“素无信义”的胡人 , 这些人肯给朝廷卖命 , 无非是“畏威贪利”而已 。 然而此时大唐已经不是贞观年间 , 做不到“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 , 即便不考虑实际战斗力 , 关中彍骑满编也不过12万 , 而边镇编制是49万!强弱之势不问可知 。
唐朝衰败这笔账,罪魁祸首并不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的这一制度
文章图片
李隆基搞过裁军 , 盛唐边军最多曾达到六十余万 , 名相张说建议裁撤二十余万 , 此后又有反复 , 最后定编为四十九万 , 这是边防刚需 , 无法再作太大调整 。 他也想过避免边将久任 , 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 节度使地位很高 , 调任入朝要升迁尚书宰相才合适 , 而中枢显然没有那么多空缺;而且节度使们也会进行抵制 。 “(高仙芝)寻除河西节度使 , 代安思顺 。 思顺讽群胡割耳捴面请留” 。
既然“威”不太靠谱 , 那就诱之以“利” 。 于是唐玄宗积极支持边将对外军事扩张 , 用重赏将边镇的注意力引向域外 ,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 。
所以李隆基并不怎么计较边将们的军事失败 。 高仙芝兵败怛罗斯 , 安禄山征讨契丹 , 都是全军覆没 , 换到汉朝肯定要问死罪 , 最好结果也不过是赎为庶人;而在大唐他们几乎毫发无损 , 继续高官厚禄 。 因为这反映了态度问题:愿意外战就代表着没有异心 , 就是好同志 。
因此 , 在李隆基看来 , 剑南军的失败只是能力问题 , 而大节不失 , 当然没有必要太计较 。
四、宋开府的迂腐
从长远看 , 李隆基的鸵鸟政策必然破产 , 因为军事扩张有其极限 , 边将们迟早会发现内地军民比域外胡骑好对付 。 但在短期内效果还是不错的 , 毕竟大唐百年积威还是能够唬人的 , 于是乎内地官民安居享太平 , 边镇将士力战求重赏 , 大家都基本满意 , 盛世也就这得过且过么维持下来 。
在这种形势下 , 如果实行宋璟那个刻薄寡恩的“不赏边功”政策 , 无疑将大大激怒边军 , 使他们怨恨朝廷 , 非但防不了“黩武” , 甚至可能提前引发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