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机器人 产业赛道蓄势待发

本文转自:文汇网
介入手术机器人 产业赛道蓄势待发
文章图片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心血管病重要的治疗方案 。 我国介入手术量逐年增长 , 目前PCI病例数已超过100万 。 由于心血管内科专业执业医师 , 尤其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医师数量不足且区域分布不均 , 临床上对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需求迫切 。
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临床价值非常明确 。 首先 , 通过主从操控 , 可降低医生在介入治疗中受到的辐射伤害 。 其次 , 能够大幅提升手术的标准化和同质化水平 , 让手术不会因医生个人因素而产生较大偏差 。 第三 , 它的出现向远程冠脉介入手术迈出了第一步 。
在这一领域 , 目前国外大型医疗设备企业和创业公司已有多款产品蓄势待发 , 国内则有近十家企业准备进入该赛道 。 虽然国内目前尚无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 , 但由于硬件相对成熟、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 , 预计未来一两年内 , 介入手术机器人有望在国内取得上市许可 。
不可否认 , 介入手术机器人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最主要的是人机交互问题 。 目前介入手术机器人并未使手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 例如 , 得到极高认可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使手术操作在极小创口下变得极为方便 , 但依然存在装机复杂等问题 。
因此 , 近年来 , 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演进 , 主要集中在智能化方面 。 比如 , 途灵CorPathGRX系统集成了technIQ智能辅助高级功能 , 通过记录医生经常使用的器械操作手法并让机器人自动运行 , 以提高手术的效率和可预测性 。 同时 , CorPathGRX还能以亚毫米级的精度测量病变 , 从而可量化地提升手术操作精度 , 智能规划手术路径和器械输送 , 由此提升治疗效率 , 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
随着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的进步 , “虚拟支架”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 随着数字化术前评估技术的发展 , 基于血管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智能诊断 , 让医生可在术前进行可视化虚拟支架放置和手术规划 , 从而更精准地选择最佳手术方案 。 而在传统介入手术中 , 主要依靠的是医生的主观经验 。
介入手术机器人 产业赛道蓄势待发】虽然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国内上市指日可待 , 但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模式或商业化路径 , 仍需仔细考量 。 不过 , 可以明确的是 , 医疗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不应该成为下一个创收点 , 而是要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收益 。
新技术、新发明推动着医学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 医疗机器人也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迭代 。 未来 , 医疗机器人的智能演化将从目前的自动化系统逐步发展到一定的自主性系统 。 这就要求整个系统不仅要有广泛的领域知识 , 还需要有丰富的感知、认知功能 , 能根据任务调整规划 , 更好地辅助医生完成手术 。
作者:齐鹏(作者为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图片:pixabay
编辑: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