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香悠悠越千年

蒜香悠悠越千年
文章图片
夏天快到了 , 初夏的样子 , 我以为就是一片片蒜田里碧绿碧绿的蒜薹;初夏的味道 , 宛若蒜薹那清脆脆、甜辣辣的滋味 。 一位老乡的打油诗写得形象:“一尺碧绿一尺长 , 大蒜就是它亲娘 。 清脆可口回味久 , 取名蒜薹美名扬 。 ”
蒜薹又称蒜毫 , 为返青的蒜苗抽出的花茎 , 是夏初时节的时令蔬菜 。 我老家鲁南是有名的大蒜之乡 , 每年五月初 , 蒜农们开始采摘鲜嫩嫩的蒜薹 , 一捆一捆扎成把儿 , 碧绿绿、青秀秀的 , 惹人怜爱 。 蒜薹要及时采收 , 否则会变老变柴 , 以至于抽穗结蒜子 , 大大影响大蒜的产量 。 麦收之前 , 大蒜长成了气候 , 白嫩嫩、圆滚滚的 , 轻轻掰开 , 一枚枚蒜瓣儿皮薄如纸、清白似玉 。 有条关于大蒜的谜语 , 谜面说得好:“弟兄七八个 , 围着柱子坐 。 一说要分家 , 衣服都撕破 。 ”大蒜可做鲜糖蒜 , 可晒干储存 , 做菜佐料 , 粘辣清香 , 开胃下饭 。
先秦时期是没有大蒜的 , 古人煮鱼烹肉惯用“五辛” , 即葱、姜、芥、韭、薤 。 大蒜是外来物种 , 二千多年前 ,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 将大蒜引种长安 , 落户中原 , 之后繁衍九洲 。 因为大蒜来自西域 , 又酷似青草 , 古人便仿照胡椒、胡瓜的叫法 , 把它称作“葫” , 也称胡蒜 。
蒜香悠悠越千年
文章图片
大蒜因有刺激性气味 , 食后口中散发出一股臭气 , 令人掩鼻 , 古称“荤菜” 。 南宋诗人范成大专门写了一首诗 , 记述了对蒜味的厌恶之状 , 题目起得很长:“巴蜀人好食生蒜 , 臭不可近 。 顷在峤南 , 其人好食槟榔合蛎灰 。 扶留藤 , 一名蒌 , 藤 , 食之辄昏然 , 已而醒快 。 三物合和 , 唾如脓血可厌 。 今来蜀道 , 又为食蒜者所薰 , 戏题” , 诗云:
旅食谙殊俗 , 堆盘骇异闻 。
南餐灰荐蛎 , 巴馔菜先荤 。
幸脱蒌藤醉 , 还遭胡蒜熏 。
丝蓴乡味好 , 归梦水连云 。
蒜香悠悠越千年】大意是说巴蜀乡人喜食生蒜 , 用嚼槟榔和牡蛎灰来除味 , 且将蒌和藤作菜蔬 , 令人昏醉 。 这胡蒜的难闻之气把诗人熏得连连掩鼻 , 暗想还是家乡的美肴好啊!
不过 , 大蒜传入中原 , 最早的用途是用以疗病和辟邪的 。 《三国志》里记载了名医华佗巧用大蒜的事例 , 曾用大蒜治愈蛔虫病患者 。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载 , 诸葛亮亲率数万蜀军南征时 , 误饮瘴泉而中毒 , 形势危急 。 多亏一老叟献计:西去数里有草庵 , 庵前有一等草名曰“薤叶芸香” 。 人若口含一叶 , 则瘴气不染 , 丞相可速往求之 。 诸葛亮依言而行寻得 , 解救了患病军士 。 后令全军官兵每人口含一叶 , 自然瘴气不侵 , 大获全胜 。 征服南蛮后 , 诸葛亮从一郎中口中得知 , “薤叶芸香”即是大蒜 。 至今 , 农村一些地方还有用大蒜辟邪驱崇的习俗 , 如有的人家将大蒜编成长长的辫子 , 挂在院墙上、屋檐下 , 也有将大蒜辫盘绕在身子羸弱的小儿颈脖上以保平安 , 皆是取大蒜“辟邪崇”之意 。
蒜香悠悠越千年
文章图片
大蒜作为调味品 , 古而有之 。 唐代著名诗僧寒山隐居于浙东天台山 , 善以白话入诗 , 诗风平朴自然 , 机趣盎然 。 他在《诗三百三首》有句:
怜底众生病 , 餐尝略不厌 。
蒸豚揾蒜酱 , 炙鸭点椒盐 。
去骨鲜鱼脍 , 兼皮熟肉脸 。
不知他命苦 , 只取自家甜 。
虽是教人向善勿杀生 , 寒山却颇懂肉食烹饪之法 , 说出猪肉蘸蒜泥、烤鸭蘸椒盐等妙法 , 可见熟猪肉与新鲜蒜泥在唐代即是美肴佳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