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张江创新药正“扬帆出海”,这条路好走吗

越来越多的张江创新药正“扬帆出海”,这条路好走吗
文章图片
9月12日 , 在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 , 和黄医药以大会“最新突破性优选报告”形式公布了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的两项关键数据:降低转移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达34%;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达68% 。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了解到 , 和黄医药将于今年年底前递交呋喹替尼在美国上市的申请 , 并计划明年年内向欧盟和日本递交上市申请 , 为结直肠癌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
呋喹替尼距离“出海”更近了 , 有望成为张江乃至上海第一个国外直接上市的原创新药 。 而今在张江 , 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选择“出海” , 这条路好走吗?
【“直接出海”:为何不约而同在美国上市】
近年来 , 中国药企加快了海外市场布局的脚步 。 一方面 , 企业新药研发实力提升 , 主动为之 。 另一方面 , 创新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 , 加上国内药品集中采购带来的市场压力 , 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 也是一种应对 。
张江药企的“出海”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直接到国外上市和对外许可 , 其中后者更为常见 。 而和黄医药走的是第一条道路 , 也是最难的一条路 。 从成立那天起 , 和黄医药就秉持“自主创新”和“全球同步”原则 , “自主出海”是其战略上的部署 。
要到国外上市 , 必须从小小的化合物开始进行源头创新 ,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呋喹替尼就经历了十余年研发历程 。 自2018年在中国上市以来 , 其改善了晚期三线结直肠癌患者无药可用的状况 , 延长了约5万名患者的生存 , 据相关统计 , 其在三线结直肠癌患者中市场占有率达43% 。
“我们虽然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 , 但搭建了技术平台体系后 , 会有源源不断的产品 。 ”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 。 研发人员在和黄医药的占比超过60% , 在中国创新药企中居于榜首 。 从2018年至今的短短4年 , 和黄医药的3项一类新药获批上市 , 在中国位列三强 , 在上海排名第一 。 和黄医药现有13个抗肿瘤候选药物正在全球开展临床研究 。
目前 , 我国获得美国批准上市的原创新药共有2款 , 分别是南京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和北京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 。
为何不约而同选择在美国上市?“因为美国的创新药市场占全球55% , 而且有示范作用 。 ”崔昳昤一语道破 。
美国这块“蛋糕”虽大 , 想要吃到并不容易 。 曾经 , 治疗神经内分泌瘤的“索凡替尼” , 是和黄医药最接近“出海”的产品 。 2017年5月 ,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 , 国内外临床试验数据互认 , 加快了我国开拓海外临床试验的进度 。 但这个“数据互认”能到什么程度 , 耐人寻味 。 起初 , 正是按照这一原则 , 以及索凡替尼相继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和两项“快速通道”资格 , 再加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药品管理局和日本药监局认可使用中国临床数据作为新药上市申请的提交依据 , 和黄医药于是用中国的两项临床研究向美欧日相继进行了申报 。 但今年上半年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 考虑到神经内分泌瘤有很多不同亚型 , 不同人种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 , 所以要求在美国人群中再做一个临床研究 。
和黄医药固然已建立起一支国外临床研究团队 , 但我国多数药企对此还没有布局 。 如果“数据互认”总是附带条件 , 这对于我国药企的“出海”无疑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重重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