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500万人正在失去记忆,药物可救吗?( 二 )


最开始 , 研究人员们试图在饮食中加入乙酰胆碱 , 或直接向人体施用乙酰胆碱 , 但都没有改善实验对象的认知能力 。 这是因为人大脑中产生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分解了乙酰胆碱 。 因此 , 研究员们认为只要直接抑制AChE的产生 , 就可以让人体内的乙酰胆碱作用得更久 , 而这或许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患者的认知表现 。 基于这种假说 , 人们开发了许多AChE抑制剂 , 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
1986年 , 我国科研人员首次从蛇足石杉中提取的石杉碱甲(HuperzineA)就是一种AChE抑制剂 。 此外在中国获批的药物还包括氢溴酸加兰他敏(Galantaminehydrobromide)、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Tartrate)、卡巴拉汀(Rivastigmine)、盐酸多奈哌齐(DonepezilHydrochiloride)等 。
可惜的是 , 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 , 只能用于改善患者的认知表现 。 要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 或许还需要从大脑中的斑块入手 。
全球5500万人正在失去记忆,药物可救吗?
文章图片

爱罗斯·阿尔茨海默医生在患者大脑切片中观测到的异常斑块 , 为找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 。 1927年 , 学界确定这些斑块属于“淀粉样蛋白” 。 正如其名 , 这种蛋白就像淀粉一样 , 它在患者大脑中堆积起来 , 结成斑块 , 进而影响了神经活动 。
对于淀粉样蛋白的成因 , 科学家们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 。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 这种假说认为 , 基因或其他因素 , 导致了大脑中形成了β-淀粉样蛋白 , 逐渐堆积形成原纤维 , 导致神经元死亡 。
这一假说一经提出 , 便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主流 。 虽然仍然无法解决诸多棘手问题 , 但目前在解释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因上最有说服力 。 如今 , 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论文中 , 关于β-淀粉样蛋白的论文数量最多 。
全球5500万人正在失去记忆,药物可救吗?
文章图片

但β-淀粉样蛋白药物开发接连失败 , 人们逐渐转攻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另一个脑特征“Tau蛋白” 。
科学家们发现 , 除了堆积的β-淀粉样蛋白外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内普遍有模糊缠结的一团 , 这是神经元内部长出的原纤维 , 这些缠结也是反常的蛋白堆积 , 最终将它命名为“Tau蛋白” 。
不同于功能尚未确定的β-淀粉样蛋白 , “Tau蛋白假说”已经明确发现了Tau蛋白的功能:它会与脑中的微管结合并稳定它们 。 一旦Tau蛋白出现故障 , 微管就会变弱 , 接着轴突坍塌 , 脑信号中止 , 造成认知衰退 。 该假说认为 , 这才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真正原因 。
目前 , 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两大病理学标志 。 在这两大主流假说的引领下 , 医学界通过多次临床试验 , 成功研发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像诊断剂 , 用于对患者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
但遗憾的是 , 以上两种理论都只是“假说” 。 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 也并未找到合适的药物或治疗手段来根治阿尔茨海默病 , 只能采取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 , 延缓病情的发展 。
同时 , 药物的研发也在临床试验中屡屡受挫 。 据报告统计 , 在1998年~2017年间 , 全球已有146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宣告失败 。 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ML)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开发的临床试验资料库clinicaltrials.gov收录的1355条临床试验记录中 , 有155条记录显示为“终止” , 这说明该药物可能有高死亡风险或对阿尔茨海默病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