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刺客还未走,抢钱酸奶又来了( 二 )


越来越多相对小型的现制酸奶品牌也正出现在杭州的街头巷尾 。 它们用制作茶饮的方式去卖酸奶 , 商家会添加紫米、燕麦、水果颗粒等小料 。
走进位于杭州in77街区的blueglass酸奶店 , 胶原蛋白肽、分子爆珠 , 甚至还有红参、枸杞等口味随处可见 。 刚下班的陈晶正在blueglass门前排队购买酸奶 , 她接过店员手中“VC鲜芒”酸奶向采访人员说:“最近我在减肥嘛 , 这家店的酸奶原汁原味 , 配料多 , 所以有时候来这里买一杯酸奶就当作代餐了 。 ”
在购买时 , 店员章芳向采访人员推荐了一杯“植物牛油果椰子燕麦分子爆珠酸奶” , 她表示:“这是我们店里卖得最好的一款 , 喝起来口感非常丰富 。 ”在店内菜单上可以看到 , 在售的二十余款酸奶产品价格均在25元-45元之间 。
在Coco(湖滨银泰店) , 店内在售的两款含酸奶饮品为“红果小姐姐”和“莓莓酸奶” , 价格分别为15元和16元 。 店员张女士告诉采访人员:“这两款饮品分别用了火龙果、草莓和蔓越莓搭配酸奶 , 颜色很好看 , 很多女性顾客喜欢 。 ”
茉酸奶用新鲜食材与酸奶搅打制成的奶昔也很有人气 , 目前在杭州已经开了多家新店 。 茉酸奶(工联CC店)的店长表示:“茉酸奶的牛油果酸奶奶昔就是门店比较火的产品之一 。 ”
消费者有点吃不消
一路狂奔的酸奶“卷”包装、“卷”口味 , 也将价格“卷”了起来 。
定期为家里购置酸奶的何筱很有发言权 。 “一杯酸奶从以往的3至5元 , 上涨到10元、甚至20元以上 , 一杯饭后酸奶甚至能比一顿饭的饭钱还贵 , 真的让人有点肉疼 。 ”何筱记得 , 以前经常能看到挨家挨户门口上挂着酸奶盒 , 那个时候可以预订牛奶或者酸奶 , 都是原味 , 价格也就3块钱左右 。 超市内的酸奶品种并不算太多 , 可供选择的无非是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常见的酸奶 , 就连安慕希、纯甄都算是新品 。 可随着包装的越发精美 , “健康元素”和各种小料添加的越来越多 , 价格也渐渐吃不消了 。 “我挑选酸奶主要是依据品牌和口味 , 一般会选择熟知的品牌 。 从日常花销来看 , 我还是更喜欢以前十几块一整条的酸奶 , 一组有8-10杯 , 在我们家能喝一个多星期 。 至少我是不会为高价酸奶买单的 。 ”
“我平时都喝伊利、蒙牛之类的酸奶 , 一盒大约5块钱 。 ”在校大学生叶齐是一名酸奶爱好者 , 偶尔也会买其他口味尝尝鲜 , “只要价格相差不是太多一般都可以接受 , 酸奶不是必需品 , 如果要花较多钱购买的话我一般不会考虑 。 ”
浙江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陈颖认为 , 随着酸奶商家在社群营销 , 品牌文化上下功夫 , 品牌营销成本也相应提高了 , 这其中免不了品牌溢价 。 “近几年来 , 酸奶原有的营养属性逐渐淡化 , 更像是休闲食品 , 也因此让饮用场景变得更多元化 , 催生出许多酸奶新品类 。 酸奶作为一种高附加值产品 , 更容易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 因此很多酸奶品牌都着力打造细分市场 。 ”
blueglass(湖滨银泰店)的店长张先生向采访人员介绍了酸奶制作的工艺 , “店内使用的酸奶由生牛乳发酵 , 未添加代糖 。 生产规模较小 , 导致生产、冷链运输和营销成本就会更高 , 因此也需要高售价来应对高成本 。 ”
不过价贵之外 , “酸奶土匪”刺中的也不乏品牌自身 。 最近 , 有关高端酸奶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引起热议 。 此前 , 号称“酸奶中的爱马仕”的卡士乳业就因抽检被发现酵母含量超标60倍被监管部门点名 。 事实上 , 质量不达标的“高端酸奶” , 不止卡士乳业一家 。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同样定位为“高端酸奶”的乐纯酸奶有两家代工企业 。 其中 , 一家因技术防范设施不按规定设置等原因多次被处罚 , 另一家则因生产的原味酸牛奶中大肠杆菌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被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