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突发脑梗,竟是因一点升高的血脂!警惕静悄悄的“血脂刺客”

本文转自:文汇报
老伯突发脑梗,竟是因一点升高的血脂!警惕静悄悄的“血脂刺客”
文章图片
65岁的老王膀大腰圆 , 每年体检 , 除了血脂高一点 , 血糖、血压都很正常 。 对于那点升高的血脂 , 他并不在意 。 哪知有一天 , 老王正在打牌时 , 突然手举不起来 , 右脚也没了力气 , 脸歪口斜 , 讲不清楚话 , 口水也止不住从嘴角挂下 。 牌友立即拨打“120”将他送至医院 , 头颅CT一拍——左侧大面积脑梗 。
进一步检查发现 , 老王血脂明显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5.6毫摩尔/升 , 动脉B超提示:双侧颈动脉及下肢多个不规则回声斑块 , 右侧颈动脉95%狭窄 , 头颅磁共振(MR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多处狭窄 。
虽然经过积极抢救 , 老王捡回一命 , 却遗留了右侧肢体乏力 , 口齿不清的后遗症 , 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 老人平时身体看似很好 , 怎会突然如此?这就不得不提静悄悄的“血脂刺客”——低密度脂蛋白 。
我们常说的“三高” , 即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 偏偏高血脂一直被人所忽视 。 高脂血症主要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 , 其中 , 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一大元凶 , 因此也被称作“坏”的胆固醇 。
所谓“低密度” , 顾名思义“轻、虚胖” , 由于体积大 , 低密度脂蛋白无法穿过血管 , 因此很难被代谢掉 , 长期在血管里游荡 。 一遇到低密度脂蛋白 , 巨噬细胞就会将其吞噬 , 可吞完了却消化不掉 , 反而易被腐蚀 , 成为“泡沫细胞” , 沉淀在血管上 。
“泡沫细胞”越积越多就会造成两种情况:血管收缩挤压 , 被血流冲到下游更窄的血管;直接把血管堵住 , 堵在心脏变成心梗 , 堵在脑血管变成脑梗 。
老王就是如此 , 体内充满了低密度脂蛋白没有被及时清理 , 最后变成了“泡沫细胞”沉淀在血管上 , 成为“动脉粥样硬化” , 最终导致了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 , 引起大面积脑梗 。
当血脂超标时 , 该怎么办?临床医生一般会给患者处方他汀类药物 。 它可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 , 同时预防“泡沫细胞”的形成 , “加固”不稳定的斑块 , 预防斑块破碎后堵塞小血管 。
很多患者害怕“他汀”的副作用 , 可以概括为“肌痛肝损血糖高” 。 其实这是小概率事件 , 无需过分担心 。 只要吃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血糖、肌酸激酶 , 注意有无肌肉酸痛 , 就可以有效防治 。
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疗目标是多少?不同人群目标不同 。 在健康人群中 , 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3.4毫摩尔/升以下即可 , 糖尿病患者在2.6毫摩尔/升以下 。 有过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应严格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 。 高危患者如果实在无法达标 , 应至少降低至原先指标的50%以下 。
针对一种“他汀”仍不能有效控制血脂亦或是对“他汀”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 , 医生还有其他“外援”——依折麦布、普罗布考、烟酸类、贝特类、瑞百安、中药血脂康等 , 都是驱除低密度脂蛋白的好帮手 。 不过药物有利必有弊 , 要因人施治 , 不能一概而论 , 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专科医师再用 。
>>>小贴士:
早期发现和科学监测高脂血症:
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ASCVD(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其高危人群 , 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因ASCVD住院患者 , 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
血脂检测的重点对象:
有心脑血管病史者;
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