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86岁的贺知章重返故乡,已是落叶归根时

“少小离家老大回“,86岁的贺知章重返故乡,已是落叶归根时
文章图片
贺知章回乡图
有多少人远离家乡 , 到"千里之外"追寻梦想 , 又有多少人半生不再返还家乡?选择远离家乡追寻梦想的人有很多 , 但"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是人之常情 , 人们多半选择时不时回家看看 , 而贺知章 , 却自年少离开故土 , 暮迟时才返回故土 , 旁观者即便不能够感同身受 , 也大概能想象到那番光景 , 应是物是人非、感慨良多 。 少小离乡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从小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唐代诗歌 , 背后却有着诸多故事背景作为铺垫 ,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诗篇 , 其中辛酸别有一番滋味 , 值得细细品味 , 身在大唐盛世的才子贺知章 , 有什么值得这般忧愁的呢?
看似一生顺遂 , 谁人知晓才子的忧愁
贺知章 , 出生于唐代 , 浙江绍兴人 , 从社会大背景而言 , 贺知章已然是出现在了太平年间 , 以至于各种辛酸不至于大悲大痛 , 反而流传下像"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如沐春风的诗句 。 贺知章的才子称号从很小的时候就存在了 , 少年得志 , 不久便上京城考取进士 。
“少小离家老大回“,86岁的贺知章重返故乡,已是落叶归根时
文章图片
贺知章
自科举制度兴起 , 非才华卓越的人不能获取名次 , 民间甚至流传"50年才能考取功名"的说法 , 可见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是多么的不容易 , 而贺知章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 , 将考卷一举拿下 , 成功进入朝廷成为在编职员 。
但即便是在太平年间 , 也免不了争名夺利、拉帮结派、甚至政权更迭一说 , 贺知章身在其中 , 虽然保持着本心 , 既不追名也不逐利 , 但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此道或许不损身 , 但也精神上也总是会觉得困扰 。 看着别的官员纷纷投靠在朝中能够安身立命的大佬 , 贺知章有些茫然 , 他既不想卷入帮派斗争当中 , 也不想当朝堂之中的"异类" 。
“少小离家老大回“,86岁的贺知章重返故乡,已是落叶归根时
文章图片
贺知章
最终在极度纠结之际 , 贺知章选择遵从自己的本心 , 做一个纯粹一点的臣子 ,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 , 这样的选择导致他前半生都平平无奇 , 混了半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官员 。 不过贺知章也有自己的考量 , 有人选择抱着金大腿平步青云 , 也有人选择脚踏实地默默无闻 , 贺知章就是后者 , 虽然过于稳定 , 但幸运也就幸运在稳定上 。
当别人追名逐利不幸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 , 贺知章还能够一盅小酒笑抚春风 , 这么说来贺知章的选择也并非没有道理的 。
“少小离家老大回“,86岁的贺知章重返故乡,已是落叶归根时
文章图片
贺知章
贺知章没有别的官员在朝中的稳固势力 , 也没有不羁的性格做自己任性的支撑 , 因而为了稳妥起见 , 只能按部就班甚至随波逐流 , 这也成为了束缚贺知章的枷锁 , 并且一锁就是一生 。
晚年回乡执念突增 , 应是满朝文武相送
从上述贺知章的选择来看 , 贺知章性格多少有些佛系了 , 不愧是把"不着急 , 慢慢来"作为座右铭的人 。 贺知章也确实做到了慢品岁月 , 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 贺知章的后半生时来运转 , 领导终于看到了贺知章的本领 , 一方面升职加工资 , 另一方面也享受了太子老师一职的殊荣 , 晚年的贺知章 , 不争不抢 , 凭自己本事做到了高位 。
由于贺知章的性格和做派都十分的温和 , 在朝中人缘那是相当不错的 , 甚至跟和自己隔了42岁的李白成为了忘年交 , 说来也不奇怪 , 两个人都才华横溢 , 同样喜爱饮酒 , 自然是有很多共同话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