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如今乡村振兴新“窗口”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李士燕陈德生罗贤旭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 湿地、河塘如珍珠点缀其间 , 黄牛、白鹭如流淌的调色板 , 为这片土地增添色彩……近日 , 湛江市坡头区完成3.16万亩撂荒地整治 , 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 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田” , 有66处还通过美丽田园风貌提升 , 成为了风景宜人的“景观田” , 正成为展现乡村振兴的新窗口 。
党员干部“亮灯”狠抓落实
坡头区原是农业区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大量农村人口融入了城市 , 原有的土地被撂荒 , 长久以来 , 撂荒的土地不仅无人管理而且还成为了环境和生态“死角” 。 坡头区委书记陈景泰在下乡调研时 , 对此景感触良多:“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 这么多土地没人耕种 , 谈何乡村振兴?”他和班子成员下定决心 , 一定要尽快消灭撂荒地 , 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 , 在撂荒地整治上探索共同富裕 。
2021年10月16日 , 坡头区召开撂荒地复耕复种三级干部动员大会 , 明确提出“全区无闲地”目标 , 确定“因地制宜、分类复耕、应种尽种”等原则 , 创新土地托管工作 , 将撂荒地经营权流转给集体或个人 , 全力破解耕地撂荒整治难题 。
为全面了解掌握耕地撂荒情况 , 该区积极动员镇村力量迅速深入田间地头对闲置、撂荒土地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排摸 , 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底数 , 查清撂荒原因和土地现状 , 对撂荒耕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 , 建立详细的撂荒土地清理专项台账 。
昔日“撂荒地”,如今乡村振兴新“窗口”】考虑到该区的农民大多白天多在外务工 , 该区以“亮灯行动”为抓手 , 党员干部“走夜路”下沉到自然村 , 摸清农户耕作意愿 , 为群众讲解政策 , 解疑答惑 。 “亮灯”暖了群众的心 , 解决了因村民外出经商打工及土地细碎化形成的撂荒地难题 。
“干部耐心、细心地为群众讲解土地承包政策 , 大家也就慢慢理解支持 。 ”南三镇委书记何浩江称 , 短短一个星期时间 , 该镇就完成了4000多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 。 为确保村集体土地合法合理使用、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 南三镇还首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协议书 , 目前该做法在坡头区内推广使用 。
昔日“撂荒地”,如今乡村振兴新“窗口”
文章图片
坡头区南三镇干部积利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 , 耐心为群众讲解土地相关政策 。 坡头区委组织部供图
坡头区还建立了长效督查检查制度 , 由区人大牵头 , 区政协、纪委、组织、农业农村等部门成立督导组 , 对各镇(街)工作进行督导 , 指导村集体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 , 以出让、转让、出租留用地使用权等方式 , 促进村集体留用地开发建设 。 在干群同心的态势下 , 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主动部门出租或承包撂荒地 , 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 , 城区撂荒地工作全面盘活 , 确保了复耕复种工作有效开展 。
政府出面帮“荒地”增收
坡头区把土地流转发包作为解决撂荒地无人耕作的主要途径 , 动员鼓励农户将撂荒地经营权流转给集体或个人 , 支持村集体以集约耕种或连片出租的方式恢复耕种 。
2021月30日 , 该区举行撂荒地发包推介会 , 给全区3万多亩已回收但未发包的撂荒地现场找“婆家” 。 通过整体推介、连片发包撂荒地 , 吸引了216个企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代表参加 , 当天就有7家农业企业现场签约 , 土地流转工作迎来“开门红” 。
为了让撂荒地成为“良田” , 坡头区各村村委还自发修建配套设施 , 改善土地品质 。 2021年11月 , 黄桐村通过“三资”平台将连片撂荒耕地发包出去 , 村委会配合生产需要 , 修缮水利 , 更新优化排水系统 , 为种植户在这里种下“绿色希望”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