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院士”胡培松:做农业需要点情怀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我们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 , 还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水稻院士”胡培松:做农业需要点情怀
“水稻院士”胡培松:做农业需要点情怀
文章图片
胡培松院士在和淳安汾口镇种粮大户交谈 。 (资料图)
首席采访人员吴静
平头方脸 , 脚穿布鞋 , 头戴草帽 , 皮肤黝黑 , 对农民十分亲和 。 在一次市科协“双千行动”淳安行活动现场 , 胡培松院士给采访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的办公室里 , 挂着一首颇具哲理味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 , 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 , 退步原来是向前 。 ”
一天看不到稻子 , 胡培松心里就不踏实 。 他的窗外 , 就是一片稻田 。 眼下 , 正是水稻收割的季节 , 稻田一片金黄 , 和这位老水稻人的心境呼应得恰到好处 。
下地干活 , 和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1964年5月 , 胡培松出生于杭州桐庐分水镇 , 从小在桐庐农村长大的他 , 小学开始就要下地干农活了 , 这让他和土地、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
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后 , 胡培松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继续深造 。 读研期间 , 胡培松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遗传组学习 , 这个研究小组先后产生了多位院士和所长 , 被称为“水稻所黄埔军校” 。
在中国水稻研究所 , 胡培松遇到了他的两位恩师——当时水稻所所长熊振民和副所长闵绍楷 , 他们教会他科学研究的精神 , 并将他领入水稻育种的研究道路 。
研究生毕业 , 胡培松留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 , 又遇到了另一位恩师——著名优质水稻育种家黄发松 。 那时胡培松还年轻 , 很多水稻育种知识还不懂 , 是黄发松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 。
长大后投身农业 , 让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 对粮食的认识也更深一些:“我们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 , 几乎都是关乎农业 , 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 。 ”
“水稻院士”胡培松:做农业需要点情怀】水稻育种这一行 , 靠的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 胡培松说 , 很多成果的诞生往往是继承发扬老一辈水稻人的成果 。 比如 , 中国第一个优质早稻品种 , 就是基于黄发松老师的研究成果培育而来的 。
培育多个优质稻品种 , 填补国内空白
上世纪90年代 , 我国粮食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 品质好的粮食主要依靠进口 。 为解决口粮问题 , 我国长期研究如何提高水稻产量问题 。
籼稻作为稳定“口粮”安全的基础 , 其面积约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8% , 产量约占总产的65% , 但籼稻生产中最突出问题就是品质差 。
1991年 , 胡培松开始籼稻品质遗传改良的研究 。 他说 , 优质稻的几大指标是:好看、好吃、好加工、有营养;在外形上 , 无垩白、全透明、亮晶晶 , 同时要求口感和营养兼具 , 则须依靠淀粉结构及含量、蛋白质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 。
在黄发松老师的带领下 , 胡培松组建了中国水稻研究所“优质稻育种”团队 , 经过长期研发 , 克服了种质匮乏、技术短缺等育种难题 , 最终培育出了系列一级香稻品种 , 填补国内高端优质大米的空白 ,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优质米产业发展 。
经过20年的努力 , 胡培松又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二级优质早籼稻品种“中鉴99-38” 。 2009年 , “籼型系列优质香稻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这是可以与泰国香米相媲美的优质稻米 。
“以前我们觉得泰国的香米、日本的大米好吃 , 做测评时也会把国产大米和日本、泰国的大米作对比 。 现在 , 我们培育的水稻品种 , 口感、产量都可以和国外的大米相媲美了 。 ”胡培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