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脱发人群正引爆千亿级大市场 。
继去年12月植发龙头雍禾医疗登陆港交所(现市值超55亿港元)后 , 近日大麦植发医疗(深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大麦植发”)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 其有望成为我国第二家植发上市企业 。
成立于2015年的大麦植发定位于中高端毛发诊疗医疗集团 , 涉及问诊及诊断、微针植发、固发及养发全周期毛发诊疗服务 , 其特色在于“微针植发”技术服务 。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 , 大麦植发是国内一线城市中市场份额最高的毛发诊疗服务企业 。
招股书显示 , 大麦植发业务主要包括手术植发 , 以及非手术固发及养发 , 二者分别占大麦植发2021年总营收的79%及21% 。 2019-2021年 , 大麦植发总营收分别达到7.47亿元、7.64亿元及10.21亿元 。 按收入计 , 大麦植发2021年市场份额占比为5.2% 。
除了二级市场持续火爆外 , 一级市场也热度不减 。 近一年来 , 包括硬核制药、可氏利夫、特科罗生物、StemsonTherapeutics、Revela等在内的多家创新企业获得融资 , 押注方包括了红杉、IDG、天图投资、元璟资本、鼎晖VGC、MakiVC、MontageVentures、K5Global等知名投资机构 。
文章图片
植发机构纷纷上市和顶级VC加速布局背后 , 实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亟待满足 。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 , 我国当前有2.5亿人有脱发的困扰 , 其中90后占比高达39.3% , 80后人群占比37.9% 。 可以看到 , 年轻人对治疗脱发的需求已呈现井喷式增长 , 这成为了脱发市场重要的推动力 。
面对庞大的脱发人群和年轻化的趋势 , “秃围”大战已经打响 。
“秃”如其来 ,
2.5亿脱发人群撑起千亿大市场
“秃”如其来 。
在当下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的头发焦虑 , 并一次次引发热点话题 。 比如微博上 , “90后脱发年龄提前20年”这一话题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4亿 , 网友讨论超5.3万条……与之氛围相匹配的 , 便是公交、楼宇、电梯、信息流、短视频社区不断展出和播放的有关护发、生发和植发的大量广告 。
但其实 , 于每一个人而言 , 大多头发脱落的情况实际属于正常现象 。 原因在于 , 头发都是周期生长的 , 其会经历2到6年的生长期和3个星期的退行期 , 最后进入到休止期 , 大概维持3个月左右 , 头发便又重新进入到生长期 , 以此往复 。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 头发会自然脱落一些 , 每日脱发量约50根 , 一般不超过100根 , 在这个区间内都属正常 。
因此 , 只有发现头发长期出现过度脱落(每日脱落量大于100根)情况时 , 才需要考虑是否去医院咨询医生 , 以及使用相关药品或选择植发手术 。
“但随着年轻脱发群体的增加 , 整个市场的消费诉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 即由以前的治病需求变为了现在的提升颜值:很多80、90后认为脱发会降低自信和难以找到对象 。 ”某头部电商平台消费医疗事业部负责人告诉动脉网 。
正是基于此 , 脱发需求逐渐滋生了一个以假发、毛发护理和治疗为主的千亿级大市场 。
文章图片
假发和毛发护理是属于相对传统的赛道 。 在假发领域 , 我国诞生了“假发第一股”瑞贝卡 。 另外 , 在近一年内 , 假发饰品品牌“LUCYLEE”、新锐妆发品牌“生气斑马”等接连获得融资 。
而在毛发护理领域 , 更是集聚了施华蔻、宝洁、联合利华等多个外资日消品牌 , 也囊括了Bodyaid(博滴)、橙蔻等、可氏利夫新兴企业 , 它们皆推了防脱发护理产品 。 值得一提的是 , 云南白药、同仁堂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
- 罗欣药业向沂南捐赠总价值近15万元的儿童专用药 彰显企业担当
- 国产纳米孔测序仪市场化加速,这家企业做对了什么?
- 义诊进企业,邹城市人民医院专家上门送健康
- 走进统一企业 探秘酸爽美味
- 瞄准“孤儿药”赛道 张江创新药企业开辟出海新航道
- 社工委在行动丨东岗西路街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心理健康进企业
- 人与企业的成长规律都差不多 稍不注意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 病床能帮病人拍片和翻身,这个企业的产品广泛用于三甲医院
- 新区企业再发肿瘤早筛重磅研究新成果
- 2021年全球及中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经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