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年慢性肾病患者已超1亿,别忽视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本文转自:文汇报
我国成年慢性肾病患者已超1亿,别忽视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文章图片
调查发现 , 我国现有成年慢性肾病患者1.2亿 , 中国人群慢性肾病的患病率约为11.8% , 但知晓率仅为7.2% 。 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因为 , 肾脏拥有强大的代偿功能 , 早中期肾脏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不适 , 等到发现身体发出的严重警告时 , 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已经进入肾脏病晚期 , 只能依赖透析维持生命 。 因此肾脏疾病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
难道慢性肾脏病真的无迹可寻吗?
不 , 肾脏在疾病的不同的阶段会向我们的身体发出不同的信号 , 如果你能细心留意 , 及早发现和治疗 , 可大大改善预后 。
在慢性肾脏病早期 , 肾脏病变轻微 , 因肾脏的强大代偿功能 , 不会有严重的不适 , 可能会有腰酸、乏力、胃口差等非特异性症状 , 这些往往会被我们忽视 , 但仔细观察 , 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一些肾病的特有信号 。
【泡沫尿】
指在排尿后 , 观察到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泡沫 , 且经久不消 , 这是因为尿中有蛋白质 , 表面张力减小 , 而使尿中泡沫不易消失 。 肾脏疾病引起肾小球滤过膜受损 , 应该在体内循环的蛋白质漏到了尿液里 , 就会引发蛋白尿 。 因此 , 泡沫尿可作为一个警惕信号 。
【水肿】
如果出现四肢肿胀、沉重 , 特别在久坐、久站后 , 严重者四肢按压时出现凹陷 , 并不能很快恢复 , 这就要考虑水肿的可能 。 肾脏是排水器官 , 一旦出现病变 , 体内的水液将无法顺利排出 , 被迫停留在体内 , 会引起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的浮肿 。
【尿色改变】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 , 但也会随着饮食、饮水、活动而略有变化 。 有病变的尿色有鲜红色、茶色、酱油色、乳白色等 。 根据尿色的不同 , 可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检查 。 如鲜红色 , 有夹血块 , 考虑是非肾性血尿 , 出现茶色或酱油色 , 考虑是否是肾性血尿 , 而乳白色常提示炎症或乳糜尿的可能 。
【夜尿增多】
正常情况下 , 夜尿是0-1次 , 如果夜尿次数明显增加 , 甚至一夜有7-8次 , 晚上的尿液总量甚至超过了白天排尿量 , 可能是因为肾脏小管功能的损伤、浓缩功能障碍导致的 。
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患者随着病程进展 , 逐渐出现肾单位的硬化和失功 。 肾脏排毒、排水等功能下降 , 肾脏内分泌功能也受到影响 , 会出现更强的信号 。
【贫血】
肾功能受损 , 肾脏合成的激素之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 , 人体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 出现贫血症状 , 如面色萎黄、唇色苍白、困倦疲乏等 。
【电解质紊乱】
肾脏除了是排水和内分泌器官 , 也是维持身体电解质、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 。 如体内的氢离子、钾、钠、钙、磷等的平衡都要依靠肾脏保持其平衡 , 如出现肾损后 , 就会出现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慢性肾病的并发症 。
【高血压】
维持人体的血压平衡 , 也有肾脏的功能之一 。 如果肾脏分泌的调节血压的激素发生紊乱 , 或肾脏水、钠排泄减少 , 则会出现肾性高血压 , 也会让原本的原发性高血压更难控制 。
肾脏损伤至终末阶段 , 有效肾单位日渐减少 , 毒素在体内蓄积 , 加上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 身体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 , 甚至危及生命 。 比如难以控制的恶性高血压 , 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 , 严重的酸碱失衡等 , 此时需要考虑肾脏替代治疗(腹透或血透)或肾移植 。
【少尿或无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