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型材料心脏瓣膜来了,使用寿命长一倍!80岁老伯成世界首例应用患者

本文转自:青年报
重磅!新型材料心脏瓣膜来了,使用寿命长一倍!80岁老伯成世界首例应用患者
文章图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采访人员顾金华
7月12日 , 世界首位使用“聚合物瓣膜”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AVR)的患者 , 80岁的江老伯顺利出院了 。 与传统的生物瓣膜相比 , 这种新型材料的心脏瓣膜使用寿命延长了一倍 , 可达20-25年之久 。
据悉 , 今后 , 中国瓣膜病的治疗将进入“聚合物”新时代 , 也表明了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已经开始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球创新 。
使用寿命长一倍!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专家葛均波及其团队的多位专家为江老伯成功实施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 , 植入了“聚合物瓣膜” 。
接受手术的江老伯今年80岁 , 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 , 患有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 房颤 , 高血压 。 TAVR手术进行得很顺利 , 导管操作时间27分钟 , 器械操作顺畅 。 术后造影显示 , 瓣膜工作状态良好 , 无明显瓣周漏及跨瓣压差 。 冠脉无阻塞 , 无传导阻滞 。 术后即刻拔除气管插管 , 顺利苏醒 。 术后六天复查心超提示人工瓣架固定 , 开放不受限 , 峰值压差8mmHg , 平均压差4mmHg 。 很快 , 江老伯康复出院 。
江老伯做的TAVR手术到底是什么?采访人员了解到 , TAVR于20年前首次用于临床 ,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25万患者得到治疗 。
TAVR利用微创的经皮方式治疗主动脉瓣疾患(包括狭窄和反流) , 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 , 将人工瓣膜压缩在导管(输送系统)中 , 经由股动脉等入路 , 沿主动脉输送至主动脉瓣环的位置 , 释放人工瓣膜 , 以替代原来病变的瓣膜来进行开启和关闭 。
既往 , TAVR的瓣叶使用的是猪或牛的心包组织(也称生物瓣膜) , 但其使用寿命仍有一定局限性(一般10-15年) , 加工缝合要求很高 , 成本也高 , 且不易剪裁成一些特殊的形状 。
随着材料学的进展 , 聚合物可一定程度弥补动物心包瓣膜的不足 , 其更容易加工剪裁 。 在体外模拟实验中 , 一些聚合物显示出比传统牛心包瓣膜更久的使用寿命(达25年) 。 同时 , 聚合物瓣膜无需抗凝 , 且开闭时也不会产生噪音 。
能够将聚合物瓣膜由研究阶段转化应用至临床 , 是瓣膜技术和加工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
重磅!新型材料心脏瓣膜来了,使用寿命长一倍!80岁老伯成世界首例应用患者
文章图片
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在部分领域引领全球创新
此次 , 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将聚合物瓣膜应用到TAVR瓣膜上为世界首例 。
聚合物瓣膜为极具前景的瓣膜治疗发展方向 , 有望解决目前生物瓣膜的不足 , 目前全世界有数家企业致力于研发耐久性更高的聚合物瓣膜 , 例如美国将开发的革命性聚合物材料——LifePolymer缝合在心脏外科使用的人工瓣膜上 , 新近发表的一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瓣膜功能良好 , 且实现了术后零抗凝 。 但聚合物材料应用于TAVR领域尚属世界首例 。
身兼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主席 , 作为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总发起人的葛均波院士 , 研制成功了中国人自己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心脏支架 。 随后又提出了攻克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逆向导丝技术 , 并且研制了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 , 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
重磅!新型材料心脏瓣膜来了,使用寿命长一倍!80岁老伯成世界首例应用患者】“中山医院已构建起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 , 将始终瞄准国际医学研究前沿和国内卡脖子领域 , 围绕新型疫苗、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方向 , 打造贯彻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创新链条 。 ”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 , 全新科技创新体系将体现“四个注重”:注重整合科技资源配置、注重临床需求问题导向、注重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通过构建科创生态体系 , 打造围绕临床医学研究为核心 , 兼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验证、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功能的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 , 诞生更多“世界首例”和“中国首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