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全麻”无需“吃光”,上海十院成功开展3D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房颤消融术

本文转自:文汇报
告别“全麻”无需“吃光”,上海十院成功开展3D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房颤消融术
文章图片
房颤如不及时诊治极易引发血栓、脑卒中 。 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撒手锏” , 但术前需要排除左房血栓 , 术中需精准的结构构建及导航指导精准消融 , 避免损伤周边正常组织 。
目前 , 常用的术前排查左房血栓及术中导航技术是经食道超声 , 而临床上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由于各种生理、心理原因无法耐受该技术 , 这也制约了治疗的开展 。
近日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开展了3D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房颤消融术 , “第一个吃螃蟹”的患者沈先生对这项技术赞不绝口 , 不用全身麻醉 , 在完全清醒且无不适的状态下就完成了左房血栓检查 , 并剿灭了心脏中的异常放电组织 。
65岁的沈先生确诊阵发性房颤已一年多 , 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 , 但心悸症状十分明显 , 甚至有胸闷、气急、脚肿等心衰症状 。 及时接受消融手术成为目前的唯一选择 , 但一听到术中需要做“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 , 他就冷汗涔涔 , 原因无他 , 都是多年前一次胃镜检查的痛苦经历留下的“心病” 。
一想到要将超声探头插进食道 , 沈先生整个人都不好了 , 甚至动摇了做消融治疗的决心 。 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教授团队决定改用3D心腔内超声(ICE)来引导消融手术 。
告别“食管异物” , 不需要全身麻醉 , 徐亚伟团队在沈先生双腿根部髂静脉上各开了一个小口子 , 仅有一根中性笔笔芯大小的袖珍超声探头由此进入体内 , 循着血管直抵心腔 。
探头体积虽小 , 却给医生带来了“全景环绕大视野”——没有胸腔脂肪、肌肉的干扰 , 没有食管内气体对超声波的反射 , 没有伪影 , 心腔内超声探头给医生带来了心脏的“全真”影像 。
告别“全麻”无需“吃光”,上海十院成功开展3D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房颤消融术
文章图片
手术团队仔细查看了沈先生的心脏超声影像 , 确定左心耳内无血栓 , 便在ICE引导下准确实施了房间隔穿刺 , 并全程监测心包积液 , 然后构建左房及肺静脉解剖结构 , 联合Carto系统导航 , 成功地完成了肺静脉隔离及左房基质改良 , 消融过程中由房颤转为窦性心律 , 手术非常顺利 。
告别“全麻”无需“吃光”,上海十院成功开展3D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房颤消融术】由于避免了经食道超声有可能带来的食道疼痛、损伤甚至穿孔等意外 , 术中消融的精准度又得到了显著提升 , 整台手术仅耗费3小时 , 术后平卧6小时 , 第二天沈先生就顺利出院了 。
徐亚伟介绍 , 该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还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者、房颤患者;通过ICE引导可以安全地实施零射线心律失常介入手术 , 避免X射线的影响 , 对孕妇和儿童患者更安全 。
还可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 从今年6月起 , ICE技术使用的耗材纳入上海市基本医保乙类耗材 , 参保者可享受80%的报销比例 , 降低了患者使用该项技术的门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