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迈入全新时代 让患者“活得久也活得好”

肝癌治疗迈入全新时代 让患者“活得久也活得好”
文章图片
采访对象供图
近日 , 在“走近共识肝癌irAE管理共识”发布会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肿瘤外科主任周俭教授和《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陈敏教授等专家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表示 , 以免疫治疗为典型的创新疗法已经成为肝癌治疗最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 , 但除了看到它可能为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和疗效突破之外 , 如何及时发现、早期处理、规范管理相关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用药不容忽视的问题 , 相信这也是目前医生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 因为这将关乎我们能否在保证疗效的同时 ,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让他们“活得久也活得好” 。
肝癌近一半病例在中国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报告显示 , 肝癌是我国癌症第四大高发癌种 , 也是第二大癌症死因 , 仅2016年新发病例就高达38.9万例 , 死亡33.6万例 。 而2020全球癌症报告也显示 , 中国肝癌无论是新发病例还是死亡病例 , 都接近全球数据的一半 。
为何肝癌“偏爱”中国人 , 周俭教授坦言 , 与美国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癌和日本丙肝相关肝癌不同 , 中国乙肝相关性肝癌占比更明显 。 《2019中国乙肝防治指南》显示在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 , 由乙肝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分别占77%和84% 。 “我们防治肝癌的策略与国外的策略也有明显不同 , 我们的策略是改水、防霉、防肝炎 , ”周俭指出 , 随着乙肝疫苗的接种 , 我国乙肝发病率已得到有效遏制 , 肝癌平均发病年龄也在延后 , “目前我们在肝癌防治上取得了很多成果 , 这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成果 。 根据流行病学和统计专家预测 , 我国的肝癌发病率可能在2050年以后出现明显的下降 , 但是当下继续践行和坚持肝癌的防治策略仍然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 ”
从不治之症到部分可治
近年来 , 中国专家在肝癌预防、诊断、治疗领域做了大量工作 ,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樊嘉院士指出 , 在总结老一辈专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经验的基础上 , 当前临床正在不断推动肝癌综合性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 推动各种新方法、新手段在临床上合理应用 。
在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 , 樊嘉指出 , 甲胎蛋白是临床应用已久的肝癌早期诊断和疗效动态监测的指标 , 但是其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现象 , 因此 , 近年来肝癌领域推动了异常凝血酶原 , 微小RNA(miRNA)、第二代DNA测序技术(NGS)、5-羟基胞嘧啶等研究和实践 。 一些研究成果已在临床应用 , 极大地提高了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同时更多新兴的早筛早诊手段正在进一步探索并尝试转化到临床 , 有望进一步提升肝癌早筛早诊率 。
在治疗方面 , 我国自从2017年以来更新了三版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和指南 , 提出了适合中国肝癌病人的治疗分期(CNLC) 。 在不断精进手术外科技术的同时 , 药物创新、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多个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肝癌病人的生存得到极大改善 。 目前 , 诸多创新治疗手段如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 , 拓宽了肝癌手术适应证 , 通过转化治疗使肿瘤降期、缩小 , 达到转化切除 , 让原来仅有20%-30%可手术的肝癌病人提高至超过40% 。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临床探索的深入 , 肝癌的综合治疗也步入了全新的时代 , 部分原来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人 , 通过联合治疗 , 也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
规范肿瘤医生肝癌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