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蝉“嗓门”特别大?突袭路人的液体是蝉“尿”吗?科普释疑来了

来源:台海网
夏天的蝉“嗓门”特别大?突袭路人的液体是蝉“尿”吗?科普释疑来了
文章图片
蝉鸣“交响曲”正在上演 。 随着气温升高 , 近期 , 蝉的频繁活动和嘹亮叫声引发市民关注 。 有人觉得 , 蝉是夏日必备元素 , 不过 , 也有市民被这小小昆虫所困扰——他们通过热线和新媒体平台反映:蝉鸣声太吵 , 影响自己工作休息;走在树下 , 会被蝉“尿”来个突然袭击……
夏日蝉鸣 , 究竟是季节限定的乐章 , 还是扰人清梦的噪音?它们喷射出的液体 , 是不是尿液 , 会不会对植被和人体造成影响?昨日 , 采访人员走访我市蝉较为密集的几个地点 , 并请昆虫专家科普释疑 。
蝉鸣声可达74分贝能达到噪声级别
市民张先生住吕岭路附近 , 卧室窗户紧挨着树冠 。 他说 , 天气转热后 , 蝉连夜入驻大树 , “从早上五六点一直叫到晚上七八点 , 吵得人睡不好觉!”有市民在微博上调侃:厦门的蝉好像拿着麦克风在你耳边唱“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蝉鸣声到底有多大?采访人员用手机分贝测试仪 , 分别在吕岭路中国银行(台湾街支行)和文屏路83号附近、蝉鸣声较大的树下进行测试 。 结果显示 , 吕岭路蝉鸣的平均分贝为74 , 文屏路蝉鸣的平均分贝为61 。 据悉 , 60分贝的声音介于正常声和噪声之间 , 相当于人们大声喧哗吵闹时的声音 。
“夏天是蝉的交配期 。 雄蝉必须发声求偶、传宗接代 。 ”厦门市绿化中心病虫害防治科高级工程师佘震加介绍说 , 雄蝉依靠腹部鼓膜振动发声 , 声音越大 , 代表其体格越强壮 , 对雌蝉的吸引力也越大 。 在厦门 , 蝉鸣“交响曲”从5月开始 , 一直持续到10月 。 夜晚气温低于24℃时 , 它们一般不鸣叫;环境光度下降 , 其活动能力也会降低 。
蝉“尿”如雨树荫下湿了一大片
7月12日上午9点多 , 采访人员来到文屏路83号附近的三岔路口 。 人行道一侧 , 种着四五棵约六层楼高的盆架子树 , 树荫下的水泥地湿了一大片 。 抬头一看 , 原来是点点“细雨”从树上飘落 。
夏天的蝉“嗓门”特别大?突袭路人的液体是蝉“尿”吗?科普释疑来了
文章图片
文屏山庄小区 , 盆架子树的树荫下 , 蝉“尿”洒在地面上 , 湿漉漉的一大片 。
明明是晴天 , 哪儿来的雨?附近店家郭女士说 , 地上的水是蝉“尿” 。 仔细观察盆架子树冠部分可以发现 , 有蝉在树枝间飞舞 。 居民对此习以为常 , 要么撑伞通过 , 要么避开树荫走 。
佘震加说 , 蝉的成虫主要靠吸收树的汁液养分为生 。 吸吮树汁后 , 蝉的身体会变得沉重 。 一旦受到外界影响 , 它们不得不迅速地把体内获取的树汁排出去 , 以减轻“负担”、便于飞行 。 因此 , 树上喷洒下的液体 , 准确来说是蝉吸入体内的树汁 , 而非“尿液” , 是无毒的 。
【释疑】
蝉的数量变多了吗?不会有很大波动
有市民反映 , 不论走到哪 , 都能听到蝉鸣 , 声音还特别大 。 今年 , 蝉的数量有变多吗?据介绍 , 厦门较常见、较大型的蝉 , 主要是黑蚱蝉和蟪蛄 。 集美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师、昆虫生态学博士谢钦铭告诉采访人员 , 根据以往经验来看 , 厦门蝉的数量不会有很大波动 , 它们每年夏天出现 , 活动较规律 。
市民觉得蝉随处可见 , 一方面是因为蝉鸣声可传送50米至100米;另一方面是 , 近年来靠山的小区和城市绿化变多了 , 市民和自然贴得更近 , 蝉鸣声自然也近了 。
蝉吸树汁 , 是害虫吗?对树木影响有限
谢钦铭说 , 蝉喜欢栖息的树多为阔叶树种 , 例如苦楝、椿树、杨树等 , 不喜欢针叶林如松树、柏树 , 以及单子叶植物如棕榈科的大王椰和槟榔等 , “蝉取食的树大多不是经济果林 , 而且每棵树上蝉的数量和取食量都有限 , 因此 , 对树木的影响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