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谨防中暑 及早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

入伏谨防中暑 及早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
文章图片
7月14日 , 人们在上海外滩合影 。 当日 ,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2022年第3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翔摄)
16日将入伏 。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继海提醒 , 高温天气下中暑容易发生 , 而及早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 , 避免中暑发展为热射病 。
刘继海介绍 , 中暑属于夏季常见急症 , 长期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停留就可能发生中暑 , 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体温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在酷暑天气里更易中暑 。
“最近报道较多的热射病 , 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 ”刘继海说 , 按照临床表现由轻到重 , 中暑可分成先兆中暑、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 “这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 如果最开始有轻度不适能被及时发现、处理 , 就不至于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 。 ”
中暑了怎么办?刘继海介绍 , 先兆中暑者经常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 如能及时转移到相对清凉的环境 , 再注意补水 , 症状可以完全缓解 。 而热痉挛者除了头晕、乏力外还会大量出汗并伴有肌肉痉挛 , 要让热痉挛者快速转移到相对清凉的环境下休息 , 同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 即饮用通常所说的矿物质水 , 可有效缓解症状 。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未能及时处理 , 病人可能会进入热衰竭阶段 。 ”刘继海说 , 这一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血压下降 , 同时全身状况会变差 , 但神志基本清醒 。 此时病人往往体温达到38℃至39℃ , 也可能同时存在头晕、乏力甚至痉挛等表现 , 需到医院采取静脉输液和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措施 , 同时要有效降温 。
入伏谨防中暑 及早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刘继海提醒 , 在热衰竭阶段如未及时干预和治疗 , 患者可能体温进一步升高且往往超过40℃ , 出现神志障碍或者昏迷 , 进入热射病阶段 , 存在死亡风险 。 由于体温过高 , 最严重情况下会产生脑细胞损伤 ,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 进而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后遗症 。 对此 , 首要治疗以降温为主 , 减少高温对机体的持续损伤 , 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 尽可能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 (田晓航、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