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白内障手术进入精准屈光时代

本文转自:大众网
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白内障手术进入精准屈光时代
文章图片
白内障是常见致盲性眼病之一 ,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 , 白内障位居全球致盲性眼病首位 。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 我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 。
近日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批PanoptixToric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 该院院长毕宏生教授介绍 , 可以通过一台手术同时解决白内障、散光、近视、老花等问题 。
白内障手术不必等“熟”了再做 ,
尽早治疗改善视觉质量是更好的选择
白内障要“熟透”了才能做手术?这是白内障治疗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 毕宏生教授介绍 , 长期以来 , 尤其是从六七十年代 , 当时手术方式是囊内白内障摘除术 , 比较传统落后 , 需要等晶状体成熟了 , 再做一个12个毫米的大切口 。
“白内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 混浊了把它摘除 , 但是应该再补上一个好的透明的‘镜头’ 。 但是 , 这种手术无法弥补这个镜头 , 所以要戴一个1000多度的凸透镜 , 也相当于放大镜 。 这种情况下 , 患者非常不适 , 会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等问题 。 ”毕宏生教授采访中如是说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 目前白内障手术切口已经从12毫米缩小到2毫米左右 , 进入了微创手术时代 。 毕宏生教授介绍 , 通过这个2毫米小切口把超声乳化的探针伸到眼睛里 , 把白内障粉碎掉、吸出来后 , 再植入人工晶状体这个镜头 , 此时患者就可以看清楚了 。
毕宏生教授强调 , 晶状体越成熟、核越硬 , 使用的超声能量就越大 , 对周围组织会有一定的伤害 。 目前 , 国际标准说做白内障手术的适应症 , 当晶状体混浊影响到视觉质量就可以做手术 。 所以 , 现在的手术适应症和过去熟了才能做的观点应该说是相差千万里 。 白内障患者早治疗 , 早享受较好的视觉质量 , 这也是一个国际治疗趋势 。
白内障患者年轻化 , 对视觉质量要求提高
目前 ,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 , 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 , 信息化用眼过度等等这些原因 , 导致白内障发病日趋年轻化 。
毕宏生教授介绍 ,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 越来越年轻化的白内障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 所以 , 这部分患者群体对术后整体视觉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因为他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 , 经常要去旅游 , 所以对远距离的视力要求特别高 。 此外 , 患者还要购物 , 看电脑 , 看手机 , 不断地阅读、读书写字 。
在这些要求下 , 就涉及到了“全程视力” 。 具体来讲 , 5米以外的距离 , 看中60-80公分的距离 , 看近33公分左右的距离 , 都要能够看清楚 , 这对白内障手术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
一次性解决屈光问题 ,
白内障手术进入精准屈光时代
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白内障手术进入精准屈光时代】谈到散光问题 , 毕宏生教授表示 , 在过去 , 大家对散光不是不重视 , 而是因为患者从致盲、失明到复明这个过程就非常满意了 。 但是 , 目前我们在做白内障手术的同时 , 要把患者的远视、近视、散光、花眼问题能够同时治疗 , 这也就是白内障手术进入了一个精准屈光新时代 。
据相关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 在白内障患者群体中 , 41.8%的患者有大于100度的角膜散光 , 它会直接影响到术后的视觉质量 , 尤其是对于逆规散光影响会更大 。 毕宏生教授表示 , 面对这种情况 , 我们要有意识地设计好白内障手术 ,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解决术后的散光问题 。 当然 , 现在还有激光、AK , 手工矫正等一些矫正散光的方式 , 但是这些方式存在可预测性差的问题 , 这种方式的远期效果会不断发生变化 , 也会有回退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