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坏孩子”成了朋友,家长要不要强行干涉

俗话说 ,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 。 当父母的 , 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多跟好孩子玩 , 远离“坏孩子” 。
但孩子却完全不照着父母划定的线走 , 只要互相吸引、趣味相投 , 他们便会玩在一块 , 有的家长甚至因此斥责或者打骂孩子 。
家长眼中的“坏孩子”真的很坏吗?
关于“坏孩子”的定义 , 家长们的答案可能有很多 。 最常被家长定义为坏孩子的是以下三种类型:
成绩差
许多家长会以孩子的成绩来评判孩子的好坏 。 其实 , 这种做法过于片面 。 孩子的学习成绩跟他的道德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 况且 , 现在学习成绩不好 , 也不能代表以后也不好 。
孩子和“坏孩子”成了朋友,家长要不要强行干涉
文章图片
习惯不好
有些孩子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 比如 , 不讲卫生、不懂礼貌等 。 孩子的这些习惯确实不好 , 但这大多跟孩子的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 不能因此就定义孩子是“坏孩子” 。
有一些不良的行为
有些孩子确实会会做出一些故意毁坏公共物品、偷东西、不尊重他人 , 甚至是有一些暴力行为等 。 跟这类孩子交往的风险确实比较大 , 能避开就避开 。
孩子跟“坏孩子”交朋友 , 父母一味地制止有用吗?
许多家长在看到自家的孩子与自己眼中的“坏孩子”成为朋友时 , 通常会采取直接阻止的方式 。 然而 , 家长一味地制止 , 往往会有以下两种结果 。
孩子和“坏孩子”成了朋友,家长要不要强行干涉
文章图片
第一种结果 , 孩子听从家长的安排 , 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发展 。
著名的女排教练郎平 , 曾经在一期综艺节目中分享了她一位教师朋友的故事 。 她的这位朋友 , 从小就对孩子各种管控 。 特别是在孩子交友方面 , 更是各种管束 。 当这位教师朋友发现孩子结交了学习不好的朋友时 , 就会要求孩子不要再跟他们一起玩 。
久而久之 , 孩子不仅不懂得如何跟人交往 , 还得了社交恐惧症 。 直到成年后 , 这个孩子的身边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 每次一到假期 , 孩子就躲在家里玩游戏 。 最后 , 连大学也不去上了 。
第二种结果 , 家长越禁止 , 孩子越要反着来 。
小文爸爸发现 , 小文最近经常跟班里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小浩玩 。 小文爸爸便对小文说:“小浩总爱捣蛋 , 是个坏孩子 。 以后不许你再跟他玩了!”小文听了 , 不高兴地顶撞道:“不 , 我偏不!我就喜欢跟小浩玩!
孩子和“坏孩子”成了朋友,家长要不要强行干涉
文章图片
其实 , 这就是“禁果效应”带来的反作用 。 好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一样 , 当家长越反对他们在一起时 , 两人反而越想在一起 。 最后 , 他们为了反抗家人的禁止 , 不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 。
那么 , 当家长发现孩子跟“坏孩子”交朋友时 , 难道只能不管不顾 , 任其发展吗?当然不是 ,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3个步骤进行引导 。
首先 , 我们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跟这个孩子在一起 。
引用上面小文爸爸的例子来说 , 爸爸可以这么对小文说:“文文 , 爸爸发现你最近很喜欢跟小浩一起玩?你们俩为什么这么好呢?”
孩子和“坏孩子”成了朋友,家长要不要强行干涉】当爸爸用好奇的心态来问小文时 , 小文就会一五一十地将原因告诉爸爸 。 可能是因为小文被同学欺负时 , 小浩帮了他;也可能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 , 比如 , 都喜欢玩恐龙玩具 。
接着 , 引导孩子去思考、分辨对方行为的对错 。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为什么喜欢跟那个孩子在一起后 , 不要急于给对方贴标签 。 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是如何看待对方的言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