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出南华 美味共享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农历六月 , 正值雨季 。 经过丰沛雨水的滋润 ,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的翠绿山林里 , 长出一窝窝、一丛丛的野生菌 。
大自然的馈赠 , 引来无数采菌人 。 他们背上箩筐 , 在潮湿的林子里寻觅、采摘野生菌 。
地处滇中腹地的南华 , 因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 , 孕育出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 , 境内已知可食用的野生菌种类达290多种 , 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种类的31.2% , 占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种类的43.3% 。 南华因此享有“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等美誉 。
良好的生态是南华的底色 , 面对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 当地党委政府怀着敬畏之心 , 坚持生态优先 , 在保护中发展 , 在发展中保护 , 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产业发展共赢 。
菌出南华 美味共享
文章图片
咪黑们村附近的山上 , 野生菌破土而出 。 赖云峰摄
包山采菌让生态效益与农户增收共赢
这天一早 , 罗兴保和家里人刚进山 , 就在一处松林下 , 看到5朵大小不一的松茸紧挨着 , 有4朵已达到采集标准 。
他立马蹲下身 , 轻轻扒开松茸根部缠绕的苔藓和枯叶 , 用削尖的木棍从旁边朝着松茸根部缓缓斜插进去 , 手在木棍末端轻轻往下一压 , 松茸便从土中被撬起 。
剩下一朵不到3公分的“童松茸” , 他不急于采摘 , 而是从地上抓起一把松叶 , 小心覆盖在还未成型的菌盖上 。
适度采摘 , 是罗兴保多年来恪守的准则 。
彝族汉子罗兴保今年45岁 , 家住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们村 , 这里因盛产野生菌 , 特别是松茸而名声在外 。
靠着大自然的恩赐 , 村民们靠山吃山 。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忠才说 , 每年采菌季 , 全村13700亩山林都能出野生菌 , 这两年效益不错 , 光松茸每年产值都在600万元左右 。
罗兴保和村里其他3户村民去年共同承包了村小组一片林地的野生菌采摘权 。 去年采摘季结束算账 , 销售收入30多万元 , 他家分了8万多元 。 罗兴保很知足 。
多年前 , 村里还没开始对野生菌采摘进行规范管理时 , 每逢采摘季 , 采摘混乱 。 受影响最大的 , 自然是野生菌 。
周忠才说 , 前些年开始 , 野生菌特别是松茸价格走俏 , 村民们一哄而上找菌子 , 有人拿铁耙子采 , 有人采的时候不管菌子的大小 。 “要知道 , 野生菌对生长环境很挑剔 , 一旦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 再生的可能性很小 。 ”他说 , 因为人们无序采摘 , 且采摘不规范 , 慢慢地野生菌越来越少 。
南华县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开始探索“封山育菌”管理模式 。 即在封山育菌区域 , 安排护林员巡护管理 , 实行“六不准”政策 , 即不准毁林开垦、不准挖土采石、不准砍树割草、不准放牧、不准使用农药化肥、不准采集“童菌”及过熟菌 。
封山育菌只能守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 如何规范采摘?当地按照“公开标底、竞价承包”的方式 , 以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承包等形式 , 推行包山采菌模式 。
拿咪黑们村来说 , 从2001年开始 , 每年采菌季 , 村里把村民们山林归拢 , 通过公开竞价方式 , 将山林承包给想采菌的村民 , 其他村民则获得承包金 。
菌出南华 美味共享】罗兴保从2009年开始包山采菌 , “和以前无序采摘比 , 现在我可以等到菌子品质最好时候采 , 采菌子时也很小心 , 以不破坏菌子的生长环境为前提 。 ”他说 。
每年野生菌采摘季 , 罗兴保把自家三四十亩山林交给村里统一向外承包 , 如此还能获得一笔承包金 。 去年 , 他家6口人获得承包金9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