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镜头“绑定”的生活

盛夏周末的夜晚 , 北京三环外的几块足球场灯火通明 , 然而一多半的场地被“飞盘运动”占据着 。 互不相识的年轻人穿着精心搭配的运动套装 , 十几人一组 , 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飞盘技巧 。 据说 , 飞盘运动已经蔓延到了二、三线城市 。 由某社交媒体发布的《2022十大生活趋势》报告显示 , 2021年与飞盘相关的内容发布量同比增长了6倍 。
在滑板、骑行、浆板等一众新兴城市休闲运动中 , 这一次火的为什么是“飞盘”?除了参与门槛较低、容易上手、具有较好的社交属性外 , 恐怕还和场上的专业摄影师不无关系 。 在两个小时的课程中 , 无论是热身、比赛 , 还是休憩 , 始终会有专业的摄影师对着学员们毫不吝惜地按动快门 。 一位飞盘俱乐部的教练表示 , “摄影师是这项运动的标配 。 ”这家俱乐部的飞盘课售价为一节课100元左右 , 课程中所拍的照片无须再单独付费 , 课程结束后 , 所有学员都可以随意从群相册中取用照片 。
与镜头“绑定”的生活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与随手记录日常的生活照不同 , 这些被分享到社交媒体的“专业”照片引来了好奇、羡慕 , 也引来了争议——“飞盘、瑜伽裤、精致妆容、美颜滤镜 , 可就是和运动无关”“无摄影不飞盘” 。 当然也有不少人为拍照正名:“女孩子喜欢拍美照是真的 , 喜欢飞盘也是真的 , 为什么不能兼而有之呢?”
此类“晒图”行为并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 。 兴起于2020年的露营风潮 , 至今仍旧被人打趣:“出片率低的露营 , 算不上成功的露营 。 ”这和早几年“不发朋友圈的旅行等于白去”“未经发表的生活不值得一过”的句式类似 , 透着对世界流于肤浅的“图像化”的担忧 。
的确 , 当吃饭、健身都等同于晒图时 , 这样的担忧并不为过 。 事实上 , 同样的警惕之心 , 100多年前就已显露 。
19世纪80年代末 , 柯达推出了更轻便、更便宜的布朗尼相机 , 在摄影术发明约半个世纪后 , 普通人第一次有了为自己拍照的机会 。 便携相机迅速走红 , 1899年的《摄影新闻》有这样的报道:“数千名伯明翰女孩四散至英国各大度假胜地旅游 , 她们几乎人手一台相机 。 ”现代大众旅行迅速发展 , 随之而来的是所有地方皆难逃“柯达化”的命运 ,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加勒比海、尼罗河等 , 陆续成了视觉消费下的新地中海、新阿尔卑斯山、新加勒比海、新尼罗河……
1937年 , 柯达开始出资赞助夏威夷呼拉秀 。 无论是舞台道具还是舞蹈动作 , 呼拉秀的设计者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如何让这一切更“上相” 。 体验异域风情的旅游行为最终被异化为一张“轻薄且事先安排好的留念照” , 社会学家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大众旅游的“柯达化” 。
1000个人拥有柯达相机的结果并不是拥有了1000个“夏威夷” , 相反 , 摄影术带给旅游业的冲击让人颇感意外 。 当“地点变成景点的那一刻 , 人们业已决定了哪里值得旅游 , 什么画面与记忆应当被带回家 。 因为拍照的需要 , 游客们决定在何地停下来拍照 , 然后继续上路”(《游客的凝视》) 。 人们在旅行中寻找的是适合被框在取景器中的那种美 , 这种美的判断来自于他们此前从各种媒体上吸收与内化的 , 对景点的理想化想象 。 最终 , 1000个人的相册里 , 是1000张在同一个舞台背景下的纪念照 。 游客在视觉消费的同时 , 不知不觉地型塑了现实世界 。 如出一辙的是 , 由于摄影行为的高度介入 , 城市飞盘运动所呈现出的“不是颜值内卷 , 而是审美单一”——一样的紧身裤、一样的高筒袜、一样的姿势、一样的角度 。 追求新奇的现代人看似享有了更多的选择 , 结果构建出来的净是如出一辙、枯燥乏味的小世界 , “放眼望去 , 无处不是我们自己的形象”(特纳、阿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