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大爷暴晒一小时患上热射病,这病有多凶险?记者探访门诊( 二 )


“很有可能是热射病!”根据工友和家属提供的信息 , 患者昏迷前曾在高温天气下连续几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 , 且既往体健、无特殊毒物接触史等 , 结合他喷射性呕吐和腹泻不止、头痛、高热等临床表现 , 接诊医生大致判断出了患者病情 , 但还不能完全排除颅内感染和中毒 。
“患者命悬一线 , 我们要做的就是降温和输液 , 需要你们全力配合!”刚参加工作时就接触过热射病抢救的杜涛 , 经验丰富 。 她先让患者亲友帮其脱去衣物 , 摆成“大”字型 , 使皮肤充分暴露 , 调低空调温度 , 并向急诊监护室调用了冰毯 。 在冰毯送来之前 , 降温刻不容缓 , 杜涛先用仅有的冰块给患者的头部降温 , 以保护脑组织 , 然后指挥患者亲友用一次性手套接凉水 , 再兑入酒精 , 直接浇到患者身上进行涂抹擦浴 。
在杜涛的指引下 , 患者的亲友拿来了冰袋 , 甚至还有人从医院对面的快餐店找来了冰块 。 将这些冰袋放到患者腋下、脖子以及大腿根部等大血管走行处 , 随后患者的工友拿来更多的冰袋覆盖患者大部分暴露的皮肤 。 将近半个小时的物理降温后 , 患者的腋下温度已经降到39.1摄氏度 。
在物理降温的过程中 , 补液等治疗也开始实施 , 药物降温逐步展开 , 同时用药物降低颅内压 。 患者逐渐不再呕吐 , 手脚也开始有了自主活动 。 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时 , 肛温控制到了38.5摄氏度 , 意识也已经开始有复苏迹象 , 瞳孔反射也恢复灵敏了……看着抢救床上的水、吸痰管的包装袋 , 以及地上零零散散废弃的冰袋和湿漉漉的冰毯 , 杜涛和同事松了一口气 。
经过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的合力抢救 , 10天后 , 患者康复出院 。
北京一大爷暴晒一小时患上热射病,这病有多凶险?记者探访门诊
文章图片
炎炎夏日 ,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分诊台前格外忙碌小贴士:
专家支招如何防暑降温
7月以来 , 北京持续高温 ,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多了不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高温病”患者 , 接诊量也增加了近20% 。
热浪来袭 , 频频登上热搜的热射病到底是什么?顾承东介绍 ,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 , 即重症中暑;一旦发生 , 死亡率极高 。 随着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公众防范意识增强 , 其实近年来医院接诊热射病人数不断减少 , 但仍需警惕极端高温条件下热射病患者增多 , 以及普通中暑患者因处理不当而发展成热射病病人的情况 。
热射病发病主要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 , 产热大于散热 , 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 , 体内器官也“发烧”了 。 “一旦体温升高 , 中枢系统会立即调节 , 超出极限时会造成器官不耐受 , 导致器官衰竭 , 威胁生命 。 ”顾承东说 , 体温升高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 。 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摄氏度以上 , 早期即可出现谵妄、嗜睡、癫发作、昏迷等 , 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等 ,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 。
热射病患者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 , 经典型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 , 劳力型则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 如果发现了热射病患者 , 应该怎样急救处理?顾承东介绍 , 首先要让患者脱离热源 , 将其及时转移到阴凉的地方 , 迅速采用各种办法 , 使患者的体温降下来 。 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用流动的凉水和湿毛巾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擦拭 , 为患者降温 。 “特别是大动脉流过的地方 , 比如脖子、大腿根部或者是腋下 。 ”他同时提醒 , 热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 , 遇到这种情况时 , 要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 , 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 , 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