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把科技成果搬上百姓餐桌

本文转自:光明网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杨仑
7月19日 , 正值盛夏 。 刚刚走下双创比赛的路演舞台 , 49岁的刘俊梅马不停蹄回到“厨房” , 穿上厚重的大靴子忙碌起来 。 她和同事们的工作是“蒸馒头” , 只不过用的原材料有点特殊 , 是豆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豆渣 。
作为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 , 这个“厨房”就是刘俊梅的科研阵地 。 她和团队研发的馒头 , 不仅饱腹感强、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 , 而且具有低升糖指数(GI)的特点——这对于一些特殊疾病患者和需要进行身材管理的人群而言 , 极具价值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 , 我国超过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 。 健康 , 已经成为人们对食品的强烈需求之一 。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 , 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这也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作为黑土地上的科研工作者 , 刘俊梅团队正脚踏实地向着这一目标前行;而科技赋能 , 也推动吉林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 为乡村振兴带来源源活力 。
“变废为宝”,把科技成果搬上百姓餐桌
文章图片
刘俊梅在工作中(左一)
一个馒头能有啥科技含量?
据统计 , 我国每年的湿豆渣产量近两千万吨——这不是个小数目 。
一直以来 , 由于口感差、保质期短、难以加工等原因 , 豆渣往往被用作饲料或直接丢弃 。 倘不及时处理 , 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在刘俊梅眼中 , 豆渣不是“废物” 。 “东北大豆浑身是宝 , 豆渣也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 ”她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豆渣富含大豆纤维 , 以及大量营养物质 , 如碳源、氮源和矿物质等 , 还能帮助肠道蠕动 。
为了“变废为宝” , 刘俊梅和同事们组成了一个团队 , 目标是以湿豆渣为原材料 , 加工成“低GI值大豆膳食纤维馒头” 。
“一个馒头 , 能有啥科技含量?”这样的质疑声并不少 。
“话不好听 , 但实际做起来的确很难 。 ”刘俊梅说 。 比如口感 , 口感不好的食物 , 即使营养再丰富、对身体再有益 , 也一定没有市场 。
另外 , 豆渣中纤维较多 , 吸水性强 。 “普通馒头蒸出来白白胖胖 , 而豆渣馒头塌陷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 。 ”刘俊梅说 。 整整几个月的时间 , 他们都在不停地蒸 , 调整配方、配比 , 添加营养、健康的辅料 , 找到让豆渣纤维断裂、改性的生物酶……
最终 , 他们利用特定菌种进行发酵 , 解决了豆渣蛋白溶出率和利用率低的问题;利用添加营养、健康辅料的办法 , 解决了塌陷问题 。
“变废为宝”,把科技成果搬上百姓餐桌
文章图片
低GI原味大豆膳食纤维馒头
这样生产出来的馒头 , 具有特殊香气和细腻口感 , 且面粉含量仅为50%左右 , GI值低至40 。 在此基础上 , 团队相继开发了果蔬纤维馒头、坚果纤维馒头以及蘑菇纤维馒头等多款产品 。
2021年 , 这项科技成果在吉林省烧锅豆制品有限公司顺利进行了转化生产 , 不但为工厂节省下了资金 , 产品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 , “低GI值大豆膳食纤维馒头”技术也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农村双创大赛决赛成长组一等奖 。
受此鼓舞 , 刘俊梅团队继续利用豆渣为原料 , 又研发了植物肉、饱腹感强的豆纤维饼干等一系列产品 , 为后续科技成果转化做好了积累 。
“变废为宝”,把科技成果搬上百姓餐桌
文章图片
“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