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常德医院贺正华:变的是“医路” 不变的是医心

湘雅常德医院贺正华:变的是“医路” 不变的是医心
文章图片
贺正华在给客户做检前咨询 。
红网时刻常德采访人员朱志姣白玲川通讯员腾燕妮报道
获得博士学位 , 拿到高级职称 , 在麻醉学科深耕细作25年的贺正华 , 可谓是业界“顶流” , 正常剧本应该是 , 沿着麻醉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
而40多岁的贺正华却做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 在如履薄冰的医学道路上跨界突破 , 转战健康管理中心 。 “麻醉只能最后堵漏 , 健康管理却能未病先防” , “把好健康第一道关口 , 让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成为贺正华跨界转型最朴素的追求和信念 。
湘雅常德医院贺正华:变的是“医路” 不变的是医心
文章图片
援疆工作现场 。
跨地守护
天地之大 , 大不过一颗医者仁心 。 “外科治病 , 麻醉保命” , 这些年 , 贺正华“走南闯北” , 当患者的“守护神” 。
从1993年大学毕业和麻醉结缘 , 到2002年考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研究生后继续攻读博士 , 贺正华一心扑在麻醉学科钻研 。
2007年9月 , 省委组织部选派科技特派员去湘西泸溪县支援 。 通知一来 , 才博士毕业两个月的贺正华 , 义无反顾的报名了 , 当时孩子仅7岁 , 经常寄养在别人家 。
那时还没通高速 , 往返泸溪县 , 每趟贺正华都是“人在囧途” 。 县里的医院条件差 , 没有空调 , 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 医生只能烤火取暖 。 一位援助的医生纳闷自己的新皮鞋怎么只穿了两三天就裂口了 , 后来才知道是被火烤坏的 。
在泸溪县支援的时候 , 支援医疗队1个月4次前往镇上医院开展义诊和讲学 。 那年冬天很冷 , 路面结冰很严重 , 有次去泸溪县浦市镇途中 , 一边是山 , 一边是河 , 医院派的车打滑差点掉进河里 , 后来只能一点点往前挪 , 平时半小时的路程但那天开了4小时 , 作为队长的贺正华的心也跟着车悬了一路 。
2014年9月 , 中组部组织第八批援疆干部援疆 , 贺正华再一次主动请缨 。 和前一次支援相比 , 医院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提高 , 但医疗水平还相对落后 。 贺正华支援期间 , 引进了超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精准麻醉 , 填补了医院一大空白 。
直到现在 , 医院里面大大小小的义诊 , 贺正华都会参加 , “不管是去革命老区、园区还是区县 , 我们都会看到她的身影 。 ”湘雅常德医院刘医生说 。
跨界转型
有温情 , 也有残酷 , 有希望 , 也有绝望 , 这就是医院手术室 。 贺正华在治病救人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与无奈 。
一天参与十几台的麻醉 , 贺正华见得太多了晚期肿瘤患者 。 一名10几岁的高中生 , 因为穿着宽松 , 肚子长很大家长都没重视 , 只以为孩子是长胖了 , 后来孩子因为身体不适 , 来医院检查时已是卵巢癌晚期 , 手术切下来10多斤的肿瘤 , 后续还要接受进一步治疗 。 “很多患者病入膏肓才来医院 , 已经为时晚矣 , 如果早一点 , 很多病是能治愈的” 。 贺正华为之叹息的同时也在思考出路 。
2015年 , 从新疆回来以后 , 在麻醉科工作了22年的贺正华做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 递交申请 , 准备转战健康管理中心 。
2016年 , 贺正华体检后想把伴随自己多年的乳腺3类结节切掉 , 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 , 切了之后又紧接着做了全切 , 还好发现得早 , 目前恢复得挺好 。
从医经历加上自身经历 , 贺正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去健康管理中心的决定 。 在她看来 , 病后健康管理是“马后炮” , 是身体发生疾病以后的补救 , 人们应该打好预防疾病的“主动战” , 加强病前健康阶段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