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内蒙古|锡林郭勒乌拉盖:振兴路上的领头“牛”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锡林郭勒7月27日消息(采访人员王秋蕾实习生王睿慧)近年来 , 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大力引才育才 , 成功培育“华西牛”肉牛新品种 ,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培育、遗传性能稳定、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新肉牛品种诞生 ,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锡林郭勒乌拉盖:振兴路上的领头“牛”
文章图片
夏季的乌拉盖牧场随处可见的牛群(央广网发乌拉盖宣传部供图)
牧民李宗宇一家是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从事黄牛改良最早的一批牧户之一 , 他告诉采访人员:“养肉羊对草场造成的破坏很严重 , 而且经济收益远不如养牛 。 ”在减羊增牛政策出台之后 , 李宗宇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化肉牛养殖模式 。
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 , 加之牧民们没有科学的养殖体系 , 甚至停留在用土办法治疗动物疾病的阶段 , 像李宗宇一样寻求转型的牧民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
乌拉盖管理区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 , 推行“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合作模式 , 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等形式 , 为牧民提供饲养管理、选种选配等技术服务 , 实现农牧民培训全覆盖 , 培育300余户科技示范户 , 辐射带动500余牧户科学养殖 。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锡林郭勒乌拉盖:振兴路上的领头“牛”
文章图片
专家正在为乌拉盖管理区牧民讲授种牛种羊核心群建设知识(央广网发乌拉盖宣传部供图)
现如今李宗宇的家庭牧场 , 采取“放牧+舍饲”科学养殖方式 , 降低了草场承载压力 , 他养殖的蒙古牛全部完成改良 , 迭代成西门塔尔牛 。 改良后的牛不仅在体型外貌上得到优化 , 而且生长发育快、出肉率高 。
贺斯格乌拉牧场的牧民白铁柱 , 积极调整畜群结构 , 在各类生态建设项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 , 建设完成了标准化暖棚、储草库、机械等设施设备 。 如今 , 家里存栏100余头西门塔尔牛的白铁柱 , 养牛年均收入达到100万 。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锡林郭勒乌拉盖:振兴路上的领头“牛”
文章图片
国家畜牧站工作人员正在为牧民家认证“华西牛”做数据采集工作(央广网发乌拉盖宣传部供图)
而经过层层筛选的更优质的西门塔尔牛 , 就被称为华西牛 。 2020年“华西牛”开始第5世代选育工作 , 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 , 形成了体型外貌一致、遗传稳定的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种 。 截至目前 , 乌拉盖管理区拥有华西牛育种户19家 , 群体规模3.4万头 , 占全国华西牛总存栏的64% , 成为华西牛育种群体主要供种基地 。
乡村振兴看内蒙古|锡林郭勒乌拉盖:振兴路上的领头“牛”】据介绍 , 从蒙古牛到西门塔尔牛、华西牛 , 每头牛的出肉率从三百斤不到 , 跃升至五百斤、六百斤 , 牧民的收益大幅提升 。 目前 , 领头“牛”在推动种业振兴、乡村振兴中踏上一条富民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