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三透”针灸吗?针灸治病的关键是将穴位扎“透”

想必很多朋友接触过针灸 ,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 针灸治疗的疾病十分广泛 , 内、外、妇、儿皆有涉猎 , 且在神经系统疾病和痛症方面疗效显著 。
那么怎么扎针灸才能让疗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呢?曾经有一个从事针灸工作50年的老中医告诉我 , 针灸要想有效就得把穴位扎“透” , 刚开始以为他讲的是我们都知道的“透穴” , 后来在临证中才明白 , 是我肤浅了 , 原来老中医讲的“透”并没有那么简单 。
透 , 字面意思是一个物体穿过另一个物体的内部这一过程 , 引申义为弄明白、理解完全的意思 。 那么 , 扎针扎“透”就好理解了 , 一是说扎穴位时得贯通穴位 , 另一方面是说得完全明白针刺穴位这一过程 。 下面我们来看看是如何把针灸扎“透”的 。
你知道“三透”针灸吗?针灸治病的关键是将穴位扎“透”
文章图片
1.对穴位得理解“透”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 是存在于人体的特殊点 。 对穴位理解的“透” , 是说不仅仅认识这个穴位 , 对其定位、主治功能得熟悉 , 还得知道如何使用 。
比如 , 足三里穴大家都知道定位在小腿前外侧 , 犊鼻穴下3寸 , 胫骨前缘 , 主治一切脾胃相关疾病 。 但是 , 一定只能是脾胃疾病才能使用足三里吗?或者说足三里只能治疗脾胃疾病?当然不是 , 在月经病月经量少就可以配足三里生气血 , 在气血逆上的精神气乱的病证中可以引气血下行 。
再比如内关对心率的双向调节 , 当心率过快时 , 针刺内关可以降低心率 , 心率过缓时 , 针刺内关可以增加心率;申脉配照海调节睡眠 , 失眠时 , 泻申脉、补照海 , 嗜睡时 , 补申脉、泻照海 , 等等 。
对穴位的理解 , 主要是根据施针者对穴位的把握 , 并不存在一概而论 , 不能限定死某个穴位的治疗原则 , 因为不同的穴位组合和针刺手法也是可以影响穴位疗效的发挥的 。
你知道“三透”针灸吗?针灸治病的关键是将穴位扎“透”
文章图片
2.手法一定得明白“透”
针刺手法分为进针手法、行针手法、补泻手法和出针手法 。 进针手法和出针手法就是字面意思 , 没必要搞的太复杂和太玄乎 , 进针手法讲究无痛进针就行 , 出针除了涉及开阖补泻 , 其余就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 也就是注意减少患者疼痛感和预防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 。
针刺入穴位之后 , 接下来就得将针送入一定的深度 , 不同的穴位深度不同 , 不同的疾病进针深度不同 , 不同的季节进针深度不同 , 这都是有讲究的 , 且在《黄帝内经》中均有记载 , 这里不做赘述 。
这里得注意 , 针的长短是固定的 , 但是进针深度是因人、因病、因时而不同的 , 讲究将穴位扎“透”:对于痛症 , 一定得针刺至骨面 , 所谓输刺“直入直出 , 深内之至骨 , 以取骨痹”;对于初病 , 病邪还未深入 , 这时候不必深刺 , 刺至病所就行 , 同理 , 病程日久 , 需要深刺至病所;清瘦的人、不耐受针灸的人、头面五官疾病等的扎“透”也不尽相同 , 这点得施针者认真把握 。
该扎“透”不扎“透”不仅不能治病 , 且会扰动邪气伤及正气 , 从而影响疾病的疗效 。 曾经有一个患者肩膀疼痛了10天 , 找了一个医生治疗 , 医生开了一大堆口服药 , 也给他扎了针灸 , 但是扎的很浅 , 且扎的穴位只有3个 , 疼痛是缓解了一些 , 但是关节的活动度越来越小了 , 最后换了一个医生之后 , 医生采用了长针 , 刺透了关节腔 , 松解了肩关节 , 治疗1周就解决了他的痛苦 。
这说明对穴位该扎透还是得扎透 , 畏手畏脚会影响疾病的疗效 , 甚至耽误病情 , 假设这个患者继续这样治疗 , 最终肩关节固定 , 失去活动度直至失用 , 后期康复会走更多弯路的 , 甚至永远无法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