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湖头米粉:好手艺代代传承 乡村振兴好“帮手”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作为安溪县湖头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 湖头米粉白如晶冰 , 滑如青丝 , 韧如胶簧 , 百煮不烂;可炒 , 多油不腻 , 少油不涩 , 还可作汤 。 湖头手工米粉的制作是细工出慢活的老工艺 , 以前只有富贵的大户人家才能经常吃到 。 近年来 , 安溪县湖头镇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创建工作 , 努力破解以“湖头米粉”为代表的湖头小吃“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发展瓶颈 , 助推湖头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 。
好手艺代代传承
在安溪湖头镇的大街小巷 , 一个个米粉作坊星罗棋布 。 以福寿村为代表 , 四百多户村民便有三百多户以制作米粉为生 。 各家作坊大多沿袭了手工式的家庭劳作的经营方式 , 农户家人分工明确 , 忙而不乱 , 有序进行着一道道传统工序 。
福建安溪湖头米粉:好手艺代代传承 乡村振兴好“帮手”】作坊门口 , 可以看到一个露天晒场 , 排着许多竹制晾架 。 这是农户们晾晒米粉的地方 。 晾架上随处晾晒着乳白色半透明的米粉丝 , 粗细均匀、细腻透亮 。
福建安溪湖头米粉:好手艺代代传承 乡村振兴好“帮手”
文章图片
米粉晾晒 。 湖头镇供图
湖头米粉之所以拥有独特不可替代的风味 , 秘诀来自于精细的手工工艺 。 米粉的制作需要匠人的耐心和等待 。 选米、浸泡、磨浆、压干、水煮、搅拌、碾压、制粉、焯粉、漂水、摊凉、成型、晒干……每一个步骤都慢而又慢 。 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 , 一颗颗小米粒完成了它的升华 。
能被选中制作米粉的米 , 并非普通的大米 , 而是必须选用本地产、贮存6个月至1年的籼稻米 。 米的浸泡也有讲究 , 夏季一般浸泡6至8个小时 , 冬季则需要10至12个小时 。
浸泡后 , 膨胀的籼稻米被放入电动石磨 , 和着水一起磨成米浆 , 然后装入一个棉布袋中 , 封紧袋口 。 随后 , 将袋子置于一个木臼内 , 用长方形木块压紧 , 然后旋转连接在木臼里的小木棒 , 如此反复几下 , 水分便被慢慢挤压出来 , 这个过程历时一个多小时 。
确认水分排出后 , 将棉布袋松开 , 把里面的粉块放入搅拌机中彻底碾压至粉末状 。 接着 , 将粉末揉捏成圆形的粉粿团 , 弄好的粉粿团经过蒸煮、冷却 , 再次放入搅拌机中制成粉粿条 , 并用机器压成一条条晶莹剔透的粉丝 。
湖头米粉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 , 传统风味在作坊手艺人的坚持下 , 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持 。
福建安溪湖头米粉:好手艺代代传承 乡村振兴好“帮手”
文章图片
炒米粉 。 湖头镇供图
民间传说彰显底蕴
关于湖头米粉 ,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 又逢29岁生日将至 , 决定提前大摆宴席庆生 。 当时 , 祖籍安溪湖头、时任内阁学士的李光地正好有事请假回安溪 , 他听说后 , 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 。
当时湖头山高水险 , 林密虎多 , 山寨大王也不少 , 百姓生活极艰难 , 实在无物上贺 。 此时 , 李光地想起 , 自己曾学做过水粉 , 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 , 口感柔韧细腻 。 这次不如把水粉粗条晒干带上朝去 , 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做法 。
就这样 , 湖头米粉成了贡品 。 李光地将肉丝、虾仁、香菇炒熟 , 加入适量米粉和肉骨汤翻炒 , 煮熟后快速提锅倒入瓷盘 。 这道有泉州特色的炒米粉 , 成为康熙“升平嘉宴”里宴请群臣的美味 , 被康熙称为“米粉王” , 湖头米粉的名气就这样传播开来 。
据记载 , 湖头米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 依山傍水的福寿、汤头、前山、溪美等村的许多村民世代以制作米粉为生 。 湖头米粉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畅销闽南及港、澳、台等地区 , 还深受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喜爱 , 是赠送亲友、居家、野炊、餐饮行业常年必备之佳品 。 湖头米粉配以香菇、海蛎干、瘦肉丝等烹煮 , 便成为风味独特的“安溪炒米粉”和“安溪米粉汤” 。 品尝一碗米粉 , 便可感受安溪人的热情好客 , 追忆父辈生活细水长流的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