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政情|一头牛,如何成了黄河滩边的明珠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国内行业大咖云集的高青黑牛产业发展大会落幕近三周 , 高青黑牛养殖户及相关企业忙得红红火火 。
高青黑牛自问世以来 , 有过辉煌 , 也有过波折 , 始终在探索中前行 。 现在 , 高青黑牛又火爆全国 , 创造了区域特色的涅槃奇迹 。
“俺的牛 , 盒马鲜生卖”
“只要银行放贷 , 我就敢全都买成黑牛 。 ”
自从淄博市高青县唐坊镇仉家村集体土地变为纽澜地养殖园区后 , 仉家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邵明财也摇身一变 , 成了高青唐坊仉家盒马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长 。
看着园区里刚出生的23头小黑牛 , 邵明财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 。 2021年 , 合作社从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购买了131头成年母黑牛 , 农民哪来的这么多钱?在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 , 邵明财和村里其他4名成员联合向银行申请了246万的贷款 。 如此巨大的金额 , 5个地道的农村汉子又是哪来的勇气和底气?
底气来源于独特的养殖模式 。 邵明财说 , 除了正常养殖成本 , 他们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 也不用考虑销路及牛肉市场的价格波动:每头牛都入了保险 , 去掉成本 , 一头牛的纯利润在6000元左右 , “即便养死了 , 也能获得2万元赔偿” 。
齐鲁政情|一头牛,如何成了黄河滩边的明珠
文章图片
为了扩大收益 , 仉家村还成立了种植合作社 , 给黑牛提供充足的饲料 。 仅去年一年 , 两个合作社就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
“我跟老伴都60多岁了 , 现在管理牛棚每月可以收入6200元 , 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 , 一年下来俩人收入非常可观 。 ”仉家村村民王大勇兴奋地说起这些年的生活以及收入 。
齐鲁政情|一头牛,如何成了黄河滩边的明珠】61岁的王大勇在纽澜地养殖园区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养殖棚工作 , 负责开拖拉机运饲料喂牛、牛栏通风消毒、观察黑牛发情期及产牛 。 如今的收入 , 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 “原以为老了只能伸手问儿子要钱 , 如今不仅能时常给孙子孙女买文具、新衣服、小零食 , 还资助儿子在县城买了房 。 ”
有了稳定收入的王大勇 , 精气神都变得跟过去不一样了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获悉 , 仉家村常住四百多人 , 像王大勇这样的围绕黑牛养殖产业打工的还有七八十人 。
在邵明财和王大勇看来 , 这一切要感谢唐坊镇“红色满唐”黑牛产业联合党委——他们牵线“做媒” , 分析各方资源禀赋 , 创建了“联合党委+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联结机制 ,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载体 , 养殖户“拎包”入驻养殖园区 , 以“活体抵押”申请银行贷款为企业回笼资金 , 纽澜地公司兜底收购养殖黑牛 , 实现了命运共联、抱团发展 。
为了保障销路 , 2016年纽澜地成立之初 , 便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品牌搭建上 。 2017年5月 , 纽澜地与盒马鲜生建立战略合作 , 有效实现了品牌的高端定位 。 为增强品牌口碑 , 纽澜地斥巨资打造了数字农业产业中心 , 对黑牛育种、生态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智能交易市场、冷链物流、终端配送等全部环节进行精准监控 。
“俺的牛 , 已经在盒马鲜生卖掉了 。 ”闲暇的时候 , 邵明财有时会去数字农业产业中心 , 看着自己的“牛”卖到了全国各地 , 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 通过追溯体系和数字监控平台 , 纽澜地以智能芯片链接ERP , 实现一牛一码的智能化、标准化养殖 , 实现一品一码、一盒一码 , 方便消费者在终端扫码获取全链路溯源信息 。
通过数字化管理 , 纽澜地不但实现了对销售市场的精准把握 , 还有效巩固了品牌价值 , 大大降低了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户造成的养殖风险 , 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