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运动|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文章图片

运动|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文章图片

运动|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文章图片


陈慎吾先生 , 1897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儒学世家 , 是清代医学家陈念祖的后代 。 他的原名为租望 , 号慎吾 。
陈慎吾自幼家学严格 , 从小就饱读诗书 , 精于儒学 , 又旁通岐黄 。 后来因为其亲族被庸医所误 , 所以立下了学医之志 , 开始发奋学习中医 。 由于他的儒学功底深厚 , 学习医学来事半功倍 。

33岁的他跟随河南儒医朱壶山学习 , 学成后 , 在姑父和同仁堂族长乐铎的支持下 , 在京师开始坐诊行医 。
开始行医后 , 就公开使用陈慎吾的名字了 , 因为慎吾和“真悟”通音 , 有着悟道人生疾苦的意思 , 也切合他所执念的“不为良相 , 当为良医”的决心 。
【运动|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41岁的陈教授在恩师朱壶山的推荐下到孔伯华主办的北平国医学院执教 , 在此期间他和孔伯华、施今墨二老过往甚密 , 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 后来就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组长 , 以及院务委员会委员 。
陈教授行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视病患如亲人 , 他治病从来都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 诊治都很慎重 , 而开方时也会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不用贵药 。
尽量选用普通的药物 , 来减少患者的负担 , 正是他这种处处为民 , 为病人着想的行医风格 , 深受百姓爱戴 , 一时声名远播 。

之后 , 北平国医学院受到日伪政府的迫害而被迫关闭 , 陈教授为了振兴中医事业 , 复苏民族文化, 他顶着日伪当局对中医的迫害 , 边行医救人 , 边在家中带徒授课 , 为培养中医后续人才而呕心沥血 。
抗战胜利后 , 又开始了内战 , 国民政府更是对中医推行消灭政策 , 这让陈教授深恶痛绝 , 于是奋起反抗 。 他将传统的带徒传业模式变为集体授课 , 倾尽全力传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 还带领学生临床实习 , 让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能够为中医的传承培养后继力量 。

陈教授教学这两门课时主张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相互融通 , 连为一体的 , 最好是一起学习 ,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书中观点和要点 。 他认为《伤寒论》讲的是各个阶段 , 多种疾病 , 而《金匮要略》是各个疾病的各个阶段 , 因此 , 必须一起学习才有好的效果 。
如果你是一个中医爱好者 , 可以选择下面这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起学习 , 相信对你学好中医有很大帮助 。


解放后 , 经政府批准将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改名为汇通中医讲习所 , 陈教授新任所长 。 陈教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 , 学习中医 , 每晚不是在编写讲义就是在修订讲稿 , 经常都是一干一整晚 。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对于经典中难以领会的地方 , 耐心讲解 , 循循善诱 , 务必能让学生理解 。
一直到1958年该校交于北京中医学校期间 , 共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 , 弟子遍布全国各地 , 可谓桃李满天下 。

1962年 , 陈教授见中医本科学生基础课少 , 基本功不扎实 , 怕今后难有人担当中医重任 , 于是心急如焚 , 他联合李重人、秦伯末、任应秋、于道济等人联名给卫生部写了有关书面报告 , 强调提高教学质量 ,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 只有先继承才能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