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汉美食对影成三人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与秦汉美食对影成三人
文章图片
《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王辉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明前茶
这几年 , 网络上流行的段子是:假如穿越回中国古代 , 你选择哪个朝代?比较热门的朝代是宋代 , 因为文化灿烂 , 皇帝普遍仁慈 , 吃食也相当丰富 。 如热门剧《梦华录》中的三位娘子先开茶坊 , 又开酒楼 , 各种美丽的果子点心 , 茶饮 , 果汁饮料 , 又有颜值 , 口味又好 , 令当代人都垂涎不已 。
而多数人不想穿越回去的朝代 , 包括秦汉 , 传说那时候食物的品种相当单调 , 主食是豆子与粟米粥 , 菜肴不是炭火上直接烤出来的 , 就是一锅乱炖 , 至于快炒这种烹饪方式 , 秦汉时期还没有发明 。 盐很金贵 , 所以老百姓几乎都吃不起 , 菜肴的口味非常之寡淡 , 百姓只有自种葱姜调味 。 蔬菜水果类的食材 , 在秦汉也很匮乏 , 像番薯、胡萝卜、西瓜、菠菜、西红柿、马铃薯、茄子等 , 都还没有引入中国 。 在肉食方面 , 耕牛受到法律的保护 , 私下杀牛吃肉是要吃官司的 , 在肉食匮乏的情况下 , 秦汉的百姓不得不吃起了老鼠和禾花雀 , 连王室成员也好这一口……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偏见 , 万一在梦中穿越到了秦汉 , 你岂不是会很慌?
三年多前 , 王辉担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内容设计工作 , 她发现 , 大家对秦汉饮食文化的印象犹如一部戏说剧 , 而在真正基于史料的“正剧”中 , 秦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大部分今天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食材 , 在那个阶段就已走入寻常百姓之家 。 随着青铜、生铁铸造技术 , 以及彩陶烧制、石磨打造工艺的日益完善 , 秦汉不仅有制作精美、功能各异的饮食器具 , 也有种类繁多、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 , 还有浩瀚的饮食典籍制度 。
就拿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被广泛提倡的分食制来说 , 在秦汉就已流行 。 当代的网红饮食 , 如单人小火锅、生鱼片 , 可以养护肠胃的各种米浆、豆浆与果汁发酵饮料 , 那个时期应有尽有 。 在策展的过程中 , 王辉还领会到秦汉时期丰富多彩的饮食烹饪实践 , 已派生出“五味调和 , 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 , 以及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等饮食方略 。 这些从“民以食为天”中产生的思想 , 从上到下渗透在帝国的文明中 , 是秦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
在三年多艰辛的策展过程中 , 王辉搜集整理、消化吸收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 不仅对内容丰富的秦汉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 也萌发了撰写《秦汉的飨宴》这本书的想法——写一部当代人感兴趣的饮食文化历史正剧 。
与秦汉美食对影成三人】所谓“正剧” , 就是要确保史料的明白无误、旁征博引 , 所谓“当代人感兴趣的” , 就是在食自八方、烹饪有术、天之美禄、宴会雅集、食制食俗这五个篇章内 , 每篇文章都要与当代读者的兴趣高度契合 , 要吸睛 , 要有热度 。 王辉在这方面显然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 , 例如“宫中女眷的救命菜品”“汉文帝的枇杷令”“喝得上豆浆 , 未必吃得上豆腐”“神仙也爱吃烤串”“诙谐生动的秦代酒令”“一堂古代的廉洁课”等章节 , 无一不是打在当代读者的兴趣点上 , 反映的就是将相对枯燥的史料演化为生动活泼的剧情之能力 。 看完这本书 , 再去看秦汉历史剧时 , 读者估计就成专家了 , 一眼就可以看出剧中人使用的餐具食材 , 是否符合规范 。 就拿汉代王公贵族待客时每个人的案几上都会出现的铜染炉为例 , 它由青铜铸成 , 构造分为三部分 , 主体为炭炉 , 下面有承接炭灰的盘子 , 上置盛器耳杯 , 耳杯里盛装的是酱等调料 , 事先煮熟切片的白肉 , 可蘸酱食用 。 这是不是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单人小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