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文章图片
8月2日起 , 浦东图书馆时隔140多天后恢复开放 。 读者欣然而入 , 扑面而来的不仅有四溢的书香 , 也有中医药的芳馨 。 在一楼大厅里 , 古朴的药方、药柜、医书和一块块撰有“悬壶济世”“再世华佗”或“草木通神”字样的斑驳匾额 , 默默地向读者讲述着中医药在这块热土上发生的故事 。
“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文章图片
继今年年初首展“钱庄文献展”后 , “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系列:帐本里的江南”在浦图带来了第二个展项——“浦东中医药文献展” 。
重构浦东中医药的历史样貌
//
“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文章图片
提到江南 , 大家首先会想到江南的“琴棋书画” 。 作为一名前采访人员 , 尔冬强还关注着江南的烟火人间 , “柴米油盐”背后的百业往来 。 无论是“钱庄”还是“医药” , 都是江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
“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文章图片
看重“中医药” , 来自于尔冬强过去几十年来的游历 。 尔冬强以捕捉文化变迁见长 , 他也是最早提出视觉文献概念的人 , 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地 。 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 , 他发现了中医药流播四海的历史与现实:“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孔子学院中 , 中医药都是最成功的教育传播项目之一 。 ”尔冬强介绍 , 中医药普遍价格低廉、高效 , 符合社会需求 , 能够解决当地实际问题 。
“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文章图片
2020年以来 , 受到疫情影响 , 尔冬强的世界之旅放慢了脚步 , 转而将视角向内 。 “我见证并记录了浦东从矮屋平房到高楼大厦 ,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但是 , 对浦东传统文化的发掘 , 还是有不少遗漏了 。 ”尔冬强深入浦东各街镇 , 逐渐在民间搜集到一批老照片、老广告、老药房里的家具器物坛坛罐罐等资料 , 如同拼图一般 , 重构浦东中医药的历史样貌 。
口述历史品读文化故事
//
“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文章图片
为什么在多雨潮湿的江南 , 我们的先民能够抵抗湿热、湿寒 , 战胜瘟病、疫病?他们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灵丹妙药和生命智慧?此次展览 , 就给观众提供了一种解答 。
尔冬强在海上丝绸之路域外采风时 , 拍摄记录了一批有关中医药的珍贵历史文献 。 要论年代最早 , 元代文人杨瑀晚年定居鹤沙(下沙) , 编撰了许多中医药养生著作 。 其中 , 《山居要览》在日本有多种和刻本流传至今 。
“大书柜”里飘出悠悠“药香”
文章图片
“历史不仅只有宏大叙述 , 也可以是你的家族史 , 可以是你生活的街区史 。 每个人都能进行口述历史 , 展现你的个体记忆与人文关怀 。 ”通过口述历史与视觉文献采访等方式 , 尔冬强将高桥养和堂国药号、川沙养和堂、新场奚长生国药号、洋泾中药房等处 , 作为重要的田野工作点 。 结合史料与奚家后人口述 , 尔冬强了解到 , 上海有史所载的第一家中药店在川沙 , 铺号“长生药材店” , 时间是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 。 店主奚述山 , 祖辈为南京走方郎中 。 明朝末期 , 奚述山孙辈将店迁到新场至今 , 即奚长生国药号 。
1915年 , 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举行 , 奚长生国药号生产的太乙紫金锭获奖 。 这种药又名“玉枢丹” , 具有解毒镇痛、开窍、消肿等多种功能 , 既可内服 , 又可外用 。 展览中就有旧时的太乙紫金锭广告传单 。 尔冬强还发现 , 时至今日 , 国内还有药厂生产紫金锭 , 这款名药在继续发挥作用 , “无论往北还是往南 , 中医药常常会与上海、浦东有关联 。 浦东是一个八面来风、得风气之先的地方 , 这也正是浦东中医药的文化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