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6个医生、5个诊断,娃的左脸终于从饱满的桃子变成了泄气的皮球( 三 )


2毛钱的地塞米松丨作者供图
这一次 , 娃输完液回到家 , 休息了一会儿以后 , 就像身上的开关被打开了一样 , 突然来了精神 , 让我陪他下五子棋 , 又说想喝点粥 , 还想吃苹果——这和上午昏昏欲睡的他判若两人 , 实在让人惊喜 。
第四天 , 娃的眼睛依然肿着 , 但已经能睁开了 , 远远看去 , 左脸不再是一个饱满发光的桃子 , 而是一个正在泄气的气球 。
当天再去复查时 , 眼科医生再次摸了摸娃的上眼皮 , 说原本的硬块已经变软了 , 说明病情有所好转 。 这次被摸眼皮时 , 娃不再往后躲 , 反而对医生咯咯笑 。 医生说 , 再继续输液两天后复查血常规 , 如果指标降下来 , 就可以改成口服抗生素了 。
我后悔没有早点带孩子来看眼科 , 她劝我不用过分自责 , 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发烧 , 第一反应都会是去看内科 , 而且最开始孩子只是脸发红 , 眼睛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 , 医生很容易认为这些只是高烧引起的 。 到第三天时 , 孩子眼睛的症状已经很明显了 , 眼科医生就更容易找到病因 。
终于 , 历经六个医生 , 收获了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过敏、睑板腺炎、蜂窝织炎五个诊断后 , 娃终于恢复了健康 。 回归幼儿园的那天 , 班主任还送给他一个蜥蜴形状的小积木 , 鼓励他勇敢战胜疾病 。
这次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教训是 , 尽管平时我们会看一些儿童常见病的科普知识 , 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 , 首先就是过于“轻敌” 。 尽管娃之前生病没输液也扛过来了 , 但不代表这次也能扛 , 发烧的原因不同 , 一定不能强撑 。
另外 , 和很多家长一样 , 我对于抗菌药物的态度过分谨慎 , 如果第一天上午就听医生的 , 让娃静脉输注抗生素 , 或许能让他少受些罪 。 及时、按时和按量的用药非常重要 。
最后 , 有时需要改变看病的方向 。 当治疗没有明显效果 , 而且出现了新的症状时 , 尽量多方问诊 , 不要在初步诊断那“一棵树上吊死” 。
归根结底一句话:关键时刻 , 听医生的 。 如果没用 , 多问几次 , 多问几个 。
医生点评
郁昕|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主治医师
根据这位妈妈的描述 , 在发病的前三天 , 孩子出现脸部疼痛、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 , 先是被内科医师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 , 而后又在线上被眼科医生诊断为麦粒肿 , 之后又被眼科医生诊断为眶蜂窝织炎 。 最后经过静脉输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 , 孩子有惊无险地痊愈了 。
那么内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有误吗?眼科医生诊断麦粒肿有误吗?什么是眶蜂窝织炎呢?
眶蜂窝织炎属于眼科急症 , 是眼眶内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 发病急剧 , 严重者可逆行感染颅内的海绵窦而危及生命 , 多见于儿童 。
眶蜂窝织炎的病因最常见于眼眶周围结构感染灶的眶内蔓延 , 来源于鼻窦、口腔及牙齿、牙龈的感染灶最为多见;其次是来源于面部的感染 , 比如面部疖化脓挤压;也有因眼眶外伤后异物滞留、眶内囊肿破裂而诱发的眶蜂窝织炎;全身其他部位有感染灶时 , 也可因血行播散、败血症或全身免疫力低下导致眶蜂窝织炎 。
有文献报道 , 眶蜂窝织炎的病因中呼吸道感染约占20% , 患儿以咳嗽、发热为首发症状 , 而后出现眶蜂窝织炎 。 当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常伴发鼻窦炎 , 急性鼻窦炎并发眶蜂窝织炎发生率为5%~7% 。
儿童鼻窦发育不健全 , 黏膜脆弱、淋巴及血管丰富 , 一旦感染 , 容易导致黏膜肿胀且分泌物增多 , 且鼻腔和眼部在解剖结构上通过鼻泪管相连通 , 加之儿童全身抵抗能力尚未健全 , 所以感染容易蔓延至眼部 。 这也就解释了文中患儿首诊内科时被诊断的呼吸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