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生、共前行 第四届中国SMA大会线上召开

“焕新生、共前行” , 8月5~7日 , 第四届中国SMA大会以此为主题 , 与医生、患者以及关心关爱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广大观众相聚云端 。 SMA这一罕见病走进大众视野 , 缘于2022年中国医保谈判时那条爆炸性新闻:70万“天价药”进医保 。
SMA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 ,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肌无力、肌萎缩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甚至死亡 , SMA患者就像是“折翼的天使” , 失去了奔跑追光的自由 。 作为罕见病 , SMA患者却从不孤单 , 被有一大群科学家、医学家、企业和爱心人士关心关注着 , 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 , 点亮了点点星光 。 近年 , SMA在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治疗药物相继问世 , 很多患者解开束缚 , 重获自由 。 他们在光的照耀下焕发新生 , 在爱的陪伴下共同前行 。
“第四届中国SMA大会”由中国罕见病联盟、中国SMA诊治中心联盟指导 , 北京市美儿脊髓性肌萎缩症关爱中心主办 。 大会邀请了30余位国内外从事遗传学研究、儿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骨科、康复等相关学科工作的专家 , 针对SMA药物真实世界应用、药物研发趋势、多学科管理、预防与诊断、康复辅具应用等内容做学术分享与经验交流 。 大会在医师报、百度健康、今日头条、新浪新闻、微博卫生健康、海上名医和白大褂同步直播 。
焕新生、共前行 第四届中国SMA大会线上召开
文章图片
SMA治疗——药物真实世界应用AnneConnolly教授:愿人人享有可及的治疗
焕新生、共前行 第四届中国SMA大会线上召开
文章图片
全美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儿科AnneConnolly教授回顾了SMA治疗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 分享了本人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的数据以及临床应用经验 。
Connolly教授强调 , 基因疗法的应用越早越好 。 对于年龄较大、体重较重的孩子而言 , 用药后的免疫应答是一大挑战 , 在用药后第一周需特别重视某些补体介导的反应 , 对其进行实时监测 。 基于SMA疾病特点 , 多学科诊疗尤为重要 , 应联合神经科、药学科、外科对患者进行综合救护 , 同时社会支持也不容忽视 。
Connolly教授对于SMA患者倾注了极大的爱心 , 她表示 , 依据SMA的发病率 , 全球大概每天有20名SMA患儿降生 , 我希望每一位患儿都可以得到最好的照护 。 “人人享有可及的治疗 , 是我的梦想之一 。 ”
LeighMariaRamos-Platt教授:一切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
焕新生、共前行 第四届中国SMA大会线上召开
文章图片
洛杉矶儿童医院肌萎缩协会神经肌肉诊疗中心主任LeighMariaRamos-Platt教授介绍了她所在的中心的工作流程 , 为了给SMA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提供借鉴 。 “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是中心创建的初心 。 在药物治疗方面 , 中心三种药物都在使用 , 对于不同的患者还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 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思路 。
除了关注患者的药物治疗外 , 中心还关注医保以及与相关行业共同对患者进行救护等 , 中心积极面对各项挑战 , 处理好与各方的沟通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 Ramos-Platt教授强调 , 要时刻谨记 , 我们是一个团队 , 团队需要很好地与患者家庭合作、配合 ,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与照护 。 要与时俱进 , 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 , 如有必要可向其他组织学习 , 共同为患者服务 。
戴毅教授:规范成人SMA患者诊疗
焕新生、共前行 第四届中国SMA大会线上召开
文章图片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戴毅教授介绍了成人SMA诊疗的机遇与挑战 。 SMA是2岁以前儿童的主要死因 , 受到儿童神经科的重视 , 而成人SMA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 更多“隐藏”的成年患者未被发现 。 尤其SMN1基因杂合缺失+错义突变的患者 , 在早期常常无法确诊 , 而被误诊为骨营养不良症或其他疾病 。 戴毅教授介绍了成人SMA在临床中的不同的表现特征 , 呼吁重视对成人SMA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