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新青年“乐”菜师傅,如何演绎舌尖上的“双重奏”?

本文转自:央广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 越来越多的海外青年来到湾区、扎根湾区、融入湾区 。 透过他们的视角 , 大湾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城市蕴味也有了新的注解 。
即日起 , “湾区新青年”推出五期特别报道 , 从生活在大湾区的外国青年视角 , 观察粤菜师傅的别样人生 , 品味粤菜和粤菜文化的独有魅力 。
央广网广州8月13日消息Freddy , 一个来自非洲国家布隆迪的阳光男孩 , 也是南方医科大学的留学生 , 同时还是一位擅长自弹自唱的“唱作人” , 在广州生活8年期间发表过两张个人专辑 。
当热爱音乐的医学院留学生 , 遇上毕业于音乐学院的粤菜厨师 , 又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呢?
舌尖上的“跨界”
在广东 , 白切鸡是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 , 也是Freddy来到大湾区后最喜欢的一道菜 。
对“Z世代”青年厨师吴绰夫来说 , 也有一段关于白切鸡的难忘回忆:在国外学习期间 , 他曾全程40分钟用英文讲解白切鸡的做法 。 这也是他至今回想起来特别自豪的一件事 。
时隔多年 , 当听到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也想吃白切鸡时 , 吴绰夫决定借鉴西式烹饪及分子料理的手段 , 尝试制作一道融汇中西的“白切鸡” 。
湾区新青年“乐”菜师傅,如何演绎舌尖上的“双重奏”?
文章图片
尽管是创新粤菜 , 但制作过程仍然遵循白切鸡的基本技法(央广网采访人员官文清摄)
“三提三浸”为鸡皮和鸡肉预热、控制火候使水面保持微微翻滚、整鸡熟透出锅后放入冰水浸泡……这些制作白切鸡的基本技法 , 吴绰夫熟稔于心并一一遵循 , 从而保障了这道菜品应有的皮脆肉滑、鲜美幼嫩 。
见真章处 , 却在常规之外的细节处理 。
首先是斩件 。 一般的白切鸡是连皮带骨进行斩切 , 吴绰夫却花费颇多时间先去剔除主要骨架 , 而后才到切成块状 。
这一处理手法不仅使鸡肉的细嫩质地更为凸显 , 也为顾客食用带来了方便 。 本就是白切鸡“忠实粉丝”的Freddy自然留意到了这一变化 , 连连点赞道:“跟传统的白切鸡不一样 , It’scool.”
湾区新青年“乐”菜师傅,如何演绎舌尖上的“双重奏”?
文章图片
酱料被打成泡沫状(央广网采访人员官文清摄)
其次是蘸料 。 在广东常见的白切鸡蘸料 , 是将葱姜剁成碎末 , 加入酱油、花生油后即可食用 , 而吴绰夫制作酱料的方法却截然不同 。
他选用的不是花生油 , 而是新鲜炼制的鸡油 。 融合多种佐料的方式不是搅拌 , 而是将它们放到破壁机里打成汁液 , 再打成泡沫状——这就是时下大热的“分子料理”做法 , 通过改变食材内部的分子结构 , 让食物呈现另一种形态和味道 。
“把蘸料做成泡沫 , 可以让酱汁更均匀地包裹住食材 , 而且酱汁不会流到碗底造成浪费” , 吴绰夫解释说 。
湾区新青年“乐”菜师傅,如何演绎舌尖上的“双重奏”?
文章图片
融合了中西风味的“白切鸡”(央广网采访人员官文清摄)
“跨界”人生
之所以在粤菜制作上敢于创新 , 与吴绰夫自身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
由于父亲既是美食家又是艺术家 , 在家庭环境熏陶下 , 他从小就喜欢美食和音乐 。 在欧洲求学期间 , 他就读于维也纳阿玛迪斯国际音乐学校 , 这所学校也被称为“音乐精英的摇篮” 。 学习之余 , 为同学们烹制美食成了他最大的兴趣 。
尽管他是同学中小有名气的“大厨” , 但谁也没想到 , 音乐学院毕业后 , 吴绰夫竟转身就成了蓝带厨艺学院的学生 。 那是世界上第一所西餐厨师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