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色奇迹 助力山乡振兴:探访神农架林区深处的农业专家团队

本文转自:中国日报网
车驶入“华中屋脊”神农架林区 , 便如悬在峭壁巉岩上 。 抬头 , 巨峰耸立 , 直入云霄;低头 , 峡谷万丈 , 深不见底 。 一路上 ,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李翔副教授向采访人员介绍着这方山水 。 行走神农架25年 , 哪个村在哪个山坳 , 有什么特色产业 , 他都如数家珍 。
和李翔一样 , 华中农大一批农林牧渔专家践行学校“大环境”“大农林”“大生态”发展理念 , 前赴后继来到神农架 , 发挥学科特长 , 融入神农架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旅游规划等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 2020年4月 , 华中农大与神农架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 校长李召虎“挂帅”中心主任 , 加快推进区校战略合作 。
“生态是神农架的‘命根子’‘脸面子’‘钱袋子’!”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区长刘启俊介绍 , 神农架拥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 堪称北纬31度的“绿色奇迹” , 林区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区之本和发展之基 , 开展高水平保护亟需高水平科技力量支撑 。
林区对科技的渴求和学校对建设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群的布局 , 让双方一拍即合、双向奔赴 。
区校合作的渊源由来已久 。 20世纪80年代 , 华中农大水产专家杨干荣到神农架调查珍稀鱼类资源 , 与林区建立了友好联系 。 此后 , 一批批专家团队陆续来到神农架开展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珍稀濒危动物植物保育、病虫害调查和防治等工作 。
2021年4月 , 林学专家周志翔教授到神农架林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挂职 , 对林科所发展面临的问题“把脉问诊” , 并从优化人才队伍、提升科技水平、改善科研条件等方面“对症下药” , 进一步推动神农架森林资源保护与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利用工作 。
守护绿色奇迹 助力山乡振兴:探访神农架林区深处的农业专家团队
文章图片
在神农架大龙潭金丝猴科研基地 , 从事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研究的李翔介绍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对环境异常敏感 , 自然繁殖率低 , 开展金丝猴的保育工作十分紧迫 。 华中农大建立了神农架金丝猴人工繁育基地 , 在金丝猴人工繁育、疾病防控、健康监测即保护技术等领域取得大量科研成果 , 有效维护了神农架生态系统安全、促进了川金丝猴种群健康与复壮 。
生态保护成就了神农架的绿水青山 , 如何使之转换成金山银山?神农架林区政府党组成员、华中农大挂职干部黄依群表示 ,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 神农架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 实现高水平发展离不开农业特色产业 , 必须依托森林资源 , 不断壮大林下经济 。
华中中蜂是维持神农架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 中蜂产业是林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主推产业 。 在李翔的建议和林区政府的支持下 , 神农架蜂蜜产销大户望玲牵头成立了神农架林区百花养蜂协会 , 从养殖环境、病虫害防治、加工工艺等环节制定了神农架林区百花养蜂协会行业规范 。 神农百花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并入选外交部推介湖北的代表性农产品 。
群山掩映下的长坊村岭高林密、溪水潺潺 , 孕育了许多珍稀的冷水鱼 。 华中农大的教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野生冷水鱼驯化、人工养殖的技术攻关 。 为了解决多鳞白甲鱼冬季气温低不开口的问题 , 专家团队还将鱼苗转运至武汉的某一防空洞内饲养 , 由于温度适宜 , 鱼儿冬季也能开口了 。 搭配专家们精心研制的专用饲料 , 原本3年出塘的多鳞白甲鱼缩短至1年多就可以出塘 。
有了技术加持 , 长坊村村民陈香贵和几个冷水鱼养殖大户成立了神农架林区蕈臻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 “我们在专家支持下建成了冷水鱼繁育基地 , 多鳞白甲鱼亩产6万左右 , 村里的100亩鱼塘就是600万收入 , 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 ”陈香贵告诉采访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