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关节炎、带状疱疹、周身疼痛,一个奇效良方,妙用药到痛除( 二 )




当归拈痛汤是张元素十分重视的一个方剂 , 在《医学启源》中曾这样说 , “下之二方 , 非为治病而设 , 此乃教人比证立法之道 , 容易通晓也” , 这里说的二方 , 一个是天麻半夏汤 , 而另一个就是当归拈痛汤 。 对于原方主治 , 张元素归纳为 , “湿热为病 , 肢节烦痛 , 肩背沉重 , 胸膈不利 , 遍身疼 , 下注于胫 , 肿痛不可忍” 。 从原方配伍来看 , 重点在于湿热二字 , 兼风、兼燥、兼暑 , 都可以辨证使用 , 但唯独兼寒 , 则不宜使用 。
自当归拈痛汤创立以来 , 就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和应用 , 李东垣、徐彦纯、张景岳、孙文胤、吴鹤皋、陈实功、张清泉、陈梦雷、徐大椿、郑元良、吴谦等古代名医 , 都对当归拈痛汤颇有发展 , 不过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孙文胤和徐大椿 。 孙文胤将苦参、黄芩、猪苓、泽泻去掉 , 加上黄芪、黄柏、玄参、茯苓 , 改为散剂 , 也就是当归拈痛散 , 主治肢节烦疼 , 肩背沉重 , 流注足胫 , 痛不可忍 , 口干壮热 , 两足湿疮痛痒而兼脾虚不运 。 徐大椿将当归拈痛汤原方中的升麻、葛根、人参、甘草、苦参、知母、茵陈 , 加上黄柏(酒炒)一钱半 , 如此大刀阔斧的删减 , 却没有改变它的功效主治 , 不得不感叹 , 徐大椿对当归拈痛汤原方理解的博大精深和运用的游刃有余 。
对于当归拈痛汤的临床运用 , 一般也会根据兼变证进行加减化裁 , 比如脚膝肿得厉害 , 可以加防己、木瓜等中药来增强祛湿消肿的作用;如果身体疼痛得厉害 , 可以加姜黄、海桐皮等中药来增强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如果关节疼痛得厉害 , 可以加乳香、没药来增强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如果关节肿胀 , 可以加生地黄、大腹皮、薏苡仁等中药来增强清热利湿消肿的作用;如果局部灼热较重 , 可以加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等中药来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 。 当归拈痛汤不仅清热利湿效果好 , 止痛效果也是信手拈来 , 但是却不适合风寒湿痹 。

当归拈痛汤颇具特色 , 表里同治、邪正兼顾 , “散风清热利湿 , 以去其邪;益气健脾养血 , 以扶其正” , 且止痛效果明显 , 随手拈除 , 因此 , 它便成了后世医家治疗风湿热痹以及湿热脚气初起的常用方 , 它主要功能是清热利湿、疏风止痛 , 兼有益气和血的作用 , 所针对的病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湿热相搏 , 外感风邪 , 病邪留滞肌肉、筋脉、关节、使经脉闭阻不通、肩背沉重 , 或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等病症;二是湿热下注所致的脚气肿痛 , 或脚腿生疮、赤肿作痛、脓水较多等病症;三是推而广之 , 只要疾病的疾机确为湿热(或兼风、夹瘀、夹虚) , 均可运用当归拈痛汤随症加减治疗 , 不必拘泥于原方主治[4

在现代临床中 , 诸如白塞综合征 , 血尿 , 深静脉血栓形成 , 血栓性浅静脉炎 , 痛风 , 阴痒 , 神经性皮炎 , 脓疱疮 , 皮疹 , 臁疮 , 皮肤结节性红斑等疾病[2
, 风湿性关节炎 , 湿热痹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 顽固性下肢湿疹 , 带状疱疹 , 寻常痤疮 , 顽固性瘙痒 , 例脸上色素沉着 , 霉菌性阴道炎合并外阴瘙痒 , 干扰素流感样不良反应 , 特发性红斑肢痛症 , 肋间神经痛、湿脚气、多发性疖子、脂溢性皮炎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皮肤丘疹 , 周身疼痛[4
;高尿酸血症 , 类风湿关节炎 , 其他骨性关节炎、滑膜炎 , 相关肾病 , 糖尿病并发症[5
等多种疾病 , 均可辨证使用当归拈痛汤 , 若方药对证 , 必能屡用屡效 。
当归拈痛汤在创方以来 , 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在逐步拓宽 , 早已不止是脚气 , 脚痛 , 遍身通 , 痹症等疾病这么简单了 , 且现代药理对它也有研究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当归拈痛汤具有抗炎镇痛 , 调节代谢 , 抑制相关蛋白表达 , 调控细胞凋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