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明院士谈小细胞肺癌治疗:二十余年无二线新药,化疗基石地位无可动摇,芦比替定将如何“破冰”?( 二 )


于金明院士谈小细胞肺癌治疗:二十余年无二线新药,化疗基石地位无可动摇,芦比替定将如何“破冰”?
文章图片
表1:海外II期篮子研究数据5
此外 , 该研究还报告了CTFI≥180天的铂敏感复发SCLC患者亚组的结果 , 研究者评估的ORR达到60% , OS长达16.2月 。 结合NCCN指南对于CTFI≥180天的复发SCLC患者优先考虑再次进行一线方案治疗的建议 , 芦比替定具有替代一线化疗方案再挑战的潜力6 。
疗效指标
研究者评估
独立审查
ORR,n(%)(95%CI)
12(60.0)(36.1-86.9)
10(50.0)27.2-72.8)
最佳缓解,n(%)
部分缓解(PR)
疾病稳定(SD)
疾病进展(PD)
12(60.0)
7(35.0)
1(5.0)
10(50.0)
6(30.0)
4(20.0)
疾病控制率(ORR+SD),n(%)(95%CI)
19(95.0)(75.1-99.9)
16(80.0)(56.3-94.3)
中位DOR , 月(95%CI)
5.5(2.9-11.2)
5.5(2.8-8.5)
中位PFS , 月(95%CI)
4.6(2.6-7.3)
4.6(2.3-7.6)
中位OS , 月(95%CI)
16.2(9.6-NR)
12个月OS , %(95%CI)
60.9(35.7-86.2)
表2:芦比替定治疗CTFI≥180天SCLC患者的疗效(n=20)6
凭借篮子试验结果 , 芦比替定于2020年获得FDA加速批准 , 成为SCLC二线治疗历程中的重要“破冰”事件——毕竟 , 一直以来被誉为二线治疗标准药物拓扑替康 , 治疗复发性SCLC的ORR仅为16.9% , 治疗耐药者的ORR为9.4%4 。
于金明院士谈小细胞肺癌治疗:二十余年无二线新药,化疗基石地位无可动摇,芦比替定将如何“破冰”?】于院士对此评价表示 , 无论是在短期获益还是长期生存方面 , 芦比替定治疗复发SCLC患者与既往的传统化疗相比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 另外在安全性方面 , 我们也看到3/4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相比拓扑替康也有所降低 , 提示芦比替定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更小 。
于金明院士谈小细胞肺癌治疗:二十余年无二线新药,化疗基石地位无可动摇,芦比替定将如何“破冰”?
文章图片
图1:芦比替定与传统治疗方案对比 , 治疗复发SCLC获益或更佳4-5
于金明院士谈小细胞肺癌治疗:二十余年无二线新药,化疗基石地位无可动摇,芦比替定将如何“破冰”?
文章图片
图2:芦比替定与传统治疗方案对比 , 安全性更佳4-5
扬帆启航:中国人群受益更显著 , 更多治疗潜力待探索值得注意的是 , 一项在中国内地开展的I期研究提示芦比替定给中国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更为显著7 。 该研究评估了芦比替定对中国晚期实体瘤患者(包括复发性SCLC)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 。 该研究初步结果显示 , 推荐剂量(3.2mg/m2、1小时静脉注输、每3周1次)的芦比替定单药已在中国SCLC患者群体的二线治疗中展现出积极的疗效潜力:由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确认的ORR为45.5% , 其中 , 在难治性SCLC受试者中ORR超过30% 。 此外 , 芦比替定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可控的安全性 。
于院士指出 , 芦比替定在海南博鳌落地 , 国内一部分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尽早接受治疗 , 这是这一创新治疗方案惠及中国患者的第一步 。 目前国内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SCLC患者 , 在SCLC二线治疗手段匮乏的当下 , 芦比替定将为患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对于芦比替定未来的疗效挖潜 , 于院士指出:“芦比替定目前在FDA获批、在海南获准的适应症均是单药治疗复发SCLC , 未来 , 其临床试验有望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联合治疗方法 , 如联合免疫治疗 , 特别是晚期、后线的免疫治疗 , 也可以联合安罗替尼、贝伐珠单抗等抗血管生成药物 。 ”
据了解 , 除了此次落地博鳌乐城 , 芦比替定已于今年3月在中国香港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 随着其在中国的I期临床进入收尾阶段 , 该药物在中国内地的上市申请也即将提上日程 。 期待这艘“破冰之舟” , 以良好疗效为锚点 , 以患者需求为轴心 , 从博鳌乐城出发 , 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 驶向更远、更蓝的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