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明院士谈小细胞肺癌治疗:二十余年无二线新药,化疗基石地位无可动摇,芦比替定将如何“破冰”?

作者:融媒体采访人员管颜青
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 ,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 , 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治疗相对困难的肺癌亚型 , 具有恶性程度高、转移速度快、预后差等特点 , 尽管其对于初始治疗敏感 , 但大多数患者会在初始治疗后出现复发及耐药 。
匮乏的二线治疗更令复发后的SCLC患者“雪上加霜”:自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拓扑替康用于治疗复发性SCLC以来 , SCLC的二线治疗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处于无新药可用的境地 。 直到2020年Lurbinectedin(暂译:芦比替定)获得FDA的加速批准 , 用于治疗在含铂类化疗过程中或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转移性SCLC成年患者 。
近日 , “芦比替定登陆乐城发布会”召开 , 正式落地博鳌乐城先行区特定医疗机构博鳌未来医院 , 意味着这一临床急需药品开始服务中国患者的临床需求 。 借此契机 , 我们邀请到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 , 与我们聊一聊SCLC治疗的困境、破冰与探索 。
专家简介于金明院士谈小细胞肺癌治疗:二十余年无二线新药,化疗基石地位无可动摇,芦比替定将如何“破冰”?
文章图片
于金明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
复发之困:超九成转移性患者2年内复发 , 二线标准治疗ORR仅16.9%由于疾病进展快、复发风险高、生存期短等特点 , 于金明院士将SCLC比喻为“肺癌之王” 。 据其介绍 , 在临床实践中 , SCLC的I期患者不到5% , 局限期患者不足30% , 大多患者确诊时通常已是中晚期 , 多有骨转移、脑转移等情况 , 广泛期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3%2 。 此外 , 约75%的局部晚期患者和超90%的转移性患者在治疗2年内复发3 。
与严峻发病现状相伴的是不尽人意的治疗方案 。 于院士介绍表示:“SCLC的高度异质性决定其治疗复杂性与药物耐受性 。 目前 , 顺铂/卡铂联合依托泊苷化疗是SCLC一线治疗标准方案 , 然而一旦患者出现复发及耐药 , 其在接受进一步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OS)仅4~5个月 。 ”
对于复发SCLC而言 , 治疗以化疗单药为主 , 拓扑替康作为FDA认可的指南二线治疗I类推荐单药 , 最为常用 , 其它二线治疗药物还包括伊立替康、紫杉醇、吉西他滨等 , 但患者受益均有限 。 以拓扑替康为例 , 获益于该药物的患者不足1/4 , 对于三个月内耐药复发人群的总有效率(ORR)更是不足10% , 中位OS和无进展生存(PFS)仅约8个月和3个月4 , 且该药物具有明显的血液学毒性 。
针对近年来被寄予厚望的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 , 于院士坦言:“尽管指南将纳武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引入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推荐 , 国内CSCO指南还引入靶向药物安罗替尼 , 但这些疗法相比化疗并未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 两款免疫治疗药物也因后续一线三期研究的失败撤回了SCLC适应症 , 化疗仍然是SCLC治疗的重要基石 。 ”
破冰之舟:芦比替定二线治疗复发SCLC , ORR达35.2% , 安全性优于传统化疗芦比替定是一种新型化疗药物 , 作为一种选择性的致癌基因转录抑制剂 , 其能够在抑制肿瘤基因转录的同时 , 调节肿瘤微环境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 凭借这一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 , 芦比替定在众多化合物中脱颖而出 。
早在2019年的ASCO年会上 , 一项开放标签、单臂、国际多中心II期篮子试验5显示 , 芦比替定治疗复发SCLC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5.2% ,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5.3个月 , 中位OS为9.3个月 。
该研究共纳入60例铂敏感患者(定义为无化疗间隔时间[CTFI]≥90天)和45例铂耐药患者(定义为CTFI铂敏感患者的ORR高达45% , 中位DoR为6.2个月 , 中位OS为11.9个月;铂耐药型患者的ORR为22.2% , 中位DoR为4.7个月 , 中位OS为5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