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中风、三叉神经痛、癌性疼痛,一个奇方,祛风通络止痉止痛

面瘫、中风、三叉神经痛、癌性疼痛,一个奇方,祛风通络止痉止痛

文章图片

面瘫、中风、三叉神经痛、癌性疼痛,一个奇方,祛风通络止痉止痛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 , 大家都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 唯独有一人却滴酒不沾 , 细问之下 , 才道出难言之隐 , 因为曾患过面瘫之疾 , 因此一直在忌口 。 要说面瘫这样的疾病 , 在过去可能很少听人提及 , 但是现代这种疾病的发作频率也越来越多 , 而且发病年龄也在逐渐年轻化 。 对于面瘫这种疾病来说 , 如果恢复得不好 , 可能会留有后遗症 , 比如“嘴歪” , 又比如“患侧麻木” 。 所以 , 对于面瘫来说 , 正确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在中医的历代名方中 , 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经典良方 , 不仅是治疗中风风中经络的奇效良方 , 更是专治面瘫的特效秘方 。 而这个方剂便是牵正散 。 听这方剂的名字 , 就知道它的重要作用 , 它是专为“口眼歪斜”而设计的 , 把口、眼、脸歪着的部分给它拉正 , 所以便有“牵正”之名 。 而这个牵正散 , 也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效验良方 。
那么 , 这个牵正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可能说出来很多人表示难以置信 , 因为全方只用了三味中药 , 它们是“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 这三味中药都需要生用 , 无需特殊炮制 , 不过全蝎需要去头足 , 三味中药的剂量是取“各等分” , 如果在临床运用时 , 也可根据病症的实际情况而增减剂量 。 原方使用方法是 , 将三味中药研为细末 , 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一钱 , 用温热的黄酒调服 。

那么 , 这个牵正散究竟典出何处呢?它是出自宋代的《杨氏家藏方》 。 由于宋代官修医书 , 所以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这些方书传世 , 因此诸如《魏氏家藏方》《杨氏家藏方》《是斋百一选方》等宋代民间方书没有得到很好的流传和发展 。 但是 , 尽管如此 , 其中所蕴藏的奇效良方还是被后世医家发现 , 这也验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名言警句 。
牵正散仅仅三味药 , 那么它的配伍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秘诀呢?全方以白附子为君药 , 主要起到祛风化痰的作用 , 《药性赋》说 ,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 , 《本草经疏》指出 , 白附子“风药中之阳草也” , “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药势也” 。 以白僵蚕、全蝎为臣药 , 主要起到祛风搜风、通络止痉的作用 。 使用黄酒热服 , 可以起到宣通血脉、引药入络的作用 。 至于黄酒在这里只是引药 , 如果也算进方中的话 , 应是起到使药的作用 。
牵正散虽然简简单单的三味中药 , 但是配伍也颇具特色 , 这是将祛风痰之药与祛风通络止痉的虫类药合同的代表方 , 既可以祛除风痰 , 又可以通络止痉 。 是治疗风中经络 , 口眼歪斜的代表方 。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 , 可以将散剂改为汤剂 , 并加入天麻、白蒺藜、地龙、蜈蚣等中药 , 可以增强祛风止痉通络的作用 , 已发挥更好的临床效用 。

从牵正散的原方来看 , 组方严谨、切合病机 , 但是对于现代临床来讲 , 增加天麻、白蒺藜等祛风之药和地龙、蜈蚣等虫类之药 , 药效可以发挥得更好 。 虽然这样一来 , 僵蚕、全蝎、蜈蚣、地龙 , 这其中尤以全蝎、蜈蚣为“有毒”之药 , 但诚如明代医家吴昆所说 , “医之用药 , 有用其热以攻热 , 用其毒以攻毒者 , 《大易》所谓同气相求 , 《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 。
风中经络是中风的一种 , 这个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论述 , 并对邪在经络和邪在脏腑做了区分 , 认为风中在经络 ,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肌肤不仁 , 口眼歪斜等;而风中脏腑 , 就会出现不省人事 , 口噤难言 , 口吐涎沫 。 而风中经络是中风的轻症 , 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说 , “中风 , 口眼歪斜 , 无他证者 , 此方主之” 。 这也说明 , 牵正散的使用范围 , 就是中风轻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