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白草塔村的巨变

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
古交:白草塔村的巨变
文章图片
白草塔村村口一景 。 本报采访人员欧志强摄
白草塔村 , 曾是古交市马兰镇有名的“三无”村 , 没钱、没地、没人 。 自2012年以来 , 该村坚持党建引领 , 发挥“三支骨干”作用 , 书记牵头、支部主导 , 党员群众齐上阵 , 因地制宜 , 围绕矸石山做“文章” , 经过10年笃定前行 , 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 , 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 2021年 , 该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0万元 ,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 。
古交:白草塔村的巨变】小村庄的“大党建”
白草塔村下辖白草塔、南梁、对坡3个自然村 , 属于采煤沉陷搬迁村 。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厂矿占地补偿和排矸费用 , 长期处于“靠补吃饭、余钱没有”的状态 , 收入单一、发展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 。 2000年之前 , 村内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出村路 , 每逢下雨只能挽起裤腿来“渡河”……
2002年 , 该村“两委”换届后 , 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一肩三挑” , 集权责于一身 , 做到了“令出一门” 。 针对上述问题 , 村“两委”采取有效措施 , 进行大刀阔斧地整顿 , 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村民居住条件改善了、村内道路亮化了、人居环境得以整治……当年该村被评为“先进村委会” , 2014年被评为“四星级基层党组织” , 2021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标杆支部” 。
如今 , 白草塔村不仅构建了“小村落有大党建”的特色党建阵地 , 还通过建设党建文化走廊、党员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 , 拓展了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
“黑矸山”绿意盎然
白草塔旧村所在地是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排放矸石的区域 , 日积月累成了一座矸石山 , 不仅影响土地资源利用 , 更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 自2012年开始 , 该村村委协同屯兰矿累计投入近1.15亿元 , 建成了生态恢复公园 , 设置了走廊、凉亭 , 培育了花木、草坪 , 同时硬化了部分道路 , 完善了基础设施 。
该村“两委”以“治理为先、生态为本、造地为要、生财有道”的思路 , 将矸石山改造成生态园 , 在生态园开展种植、养殖生产活动 , 形成了“以养补种、以种补养”的种养融合模式 。
目前 , 该村成立“南梁村裕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 全村共有173户入了股 , 参与率达到97.2% 。 又协同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了针对生态园区土地的复垦实验 , 前期投入100多万元 , 建设了养猪场、养牛场 。 到2020年 , 养殖存栏量达到了80头牛、90只羊、200口猪 , 为村集体年均增收60余万元 , 群众人均分红达到了2000余元 。
2022年3月 , 该村又成立了由村经济联合社为股东的“古交市博旭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 与屯兰矿多种经营公司针对生态园二期建设工程开展协商 , 目前已签订了初步协议 ,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
激发农村建设新活力
村民武全义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2000元 。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 , 我们的干劲足 , 从‘吃得饱 , 住得暖’发展为‘吃得好 , 住得好’ 。 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了90% , 并配备了一系列交通设施、照明设施、通信设施、水利设施 , 道路平整了、村庄明亮了……”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的、迫在眉睫的困难 , 是村党支部的首要任务 。 ”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张嘉宇认真地说 。
他介绍 , 为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横到边 , 纵到底”的全方位稳固覆盖 , 村党支部细化“党建+网格”治理模式 , 以村为基本单元 , 将辖区3个自然村划分为3个微网格 , 组建“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的三级网格队伍 。 并构建乡村“大网格+小网格+微网格”的三级网格体系 , 创建了“支部+党员+村民”的“三角”式三级乡村治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