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尹云厚:从乡村来 再回农村去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从乡村走出来 , 再回到农村去 , 这是贵州民族大学博士、副教授尹云厚一直坚守的初心与信仰 。 自2021年5月成为镇远县报京乡屯上村第一书记以来 , 这位拥有36年党龄的老党员 , 已经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深深融入这片土地 , 致力为这里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
贵州民族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尹云厚:从乡村来 再回农村去
文章图片
屯上村驻村第一书记尹云厚 。
走出农村 , 是为了有一天能更好地建设农村
盛夏7月 , 屯上村犹豫一个大蒸笼 , 闷热难耐 。 而到这里来驻村 , 是尹云厚主动申请的 。 在周围人都热得蔫巴巴、略显烦躁时 , 年近花甲的他却显得精神奕奕 。 “屯上村夏天很热 , 冬天很冷 , 每年还有几个月干旱停水 , 实话实说 , 这种生活环境我是不太适应的 。 但是既然来了 , 咱们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他说 。
尹云厚如今是博士、大学副教授 , 但在儿时却经历了诸多坎坷 。 由于自小家庭贫困 , 尹云厚小学毕业后他就辍学了 , 后来当了3年泥瓦匠学徒 , 攒了点钱又继续读初中 。 “那时就想着自己一定要读书 , 改变命运 , 走出农村 。 ”
但是 , 走出农村并不是为了逃离 , 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更好地回到农村 。 “我对农村始终有一种朴素的情怀 , 现在有能力了 , 就想为农村发展发挥自己的能量 。 ”尹云厚说 。
屯上村地处山沟之中 , 耕地特别破碎 , 土地不完整、不连片 , 形成不了大规模的产业 。 初来乍到时 , 他面对“产业振兴”四个字简直无从下手 。
于是 , 他决定从了解村里基本情况着手 , 挨家挨户走访 , 了解村里现有产业的基本情况 , 也借机向村民们宣传一些党的方针政策 , 为每一户人家讲解发展致富的新思路 , 并邀请福州大学二级教授、全国知名经济学家周小亮来村里调研指导产业发展 , 为后续产业振兴打下基础 。
贵州民族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尹云厚:从乡村来 再回农村去
文章图片
尹云厚捐资修建的机耕道 。
“要想富 , 先修路 ,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 ”屯上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 , 开展机械种植比较困难 , 并且村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 种植、浇水、收割以及运输靠肩挑背驮 , 很不容易 。 于是 , 他想办法协调企业捐资 , 为村里修建机耕道 , 让农耕机器可以开到田间地头 。
他还自己出资3万元 , 装修闲置的老村委会大楼 , 现在这栋大楼也成了驻村干部们的生活场所 。
因地制宜谋产业 , 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
屯上村现有产业花椒100亩、樱桃60亩、辣椒100亩 。 听起来似乎很不错 , 但乡亲们实际增收并不是很可观 , 只有辣椒在创收 。 如何才能带动全村的发展 , 这是尹云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在报京乡 , 家家户户都种有樱桃和花椒 , 但村民们大多是自产自销 , 很少拿去销售 。 ”尹云厚说 。 犹豫报京村距离县城比较远 , 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 运往县城一去一来路费就要36元 , 加上樱桃不易存储 , 采摘后不仅需要快速销售 , 还要去除路上挤压损坏的坏果 , 来回一趟不但卖不了什么钱 , 还耽误劳作时间 。
“最初想着要不把村里的产品集中起来统一销售 。 但6000多斤土豆 , 运到贵阳 , 运费就花了1400多元 , 售价变成7元/斤 , 可市场价就0.5元/斤 。 不加价成本收不回来 , 加价就没有竞争优势 。 这个方法不太行 。 ”
“那能不能建一座加工厂呢?把水果加工成罐头或者果脯?把花椒加工成花椒粉?但这得算算成本 , 产业的规模、建工厂的时间、土地资源、老百姓的意愿等等 , 樱桃和花椒种植面积都不算大 , 产量很不稳定 , 不划算 , 不太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