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科技助力川西北高原畜牧业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陈胜伟
浙江农林大科技助力川西北高原畜牧业
文章图片
暑假里 , 在四川西北高寒的草原上 , 一队教师带着学生手持镰刀和样品袋行进在茫茫草原上 , 时而瞭望选点 , 时而俯身割草 。 由于高原缺氧 , 他们时不时停下来休息 , 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 这是浙江农林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王翀教授 , 带领着科研团队和研究生在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开展科技服务 。
浙江农林大科技助力川西北高原畜牧业】若尔盖县地处四川北部 , 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 , 年平均气温只有0.7℃ , 是以饲养耐寒家畜牦牛为主的牧业县 。 牦牛产业既是若尔盖县的优势产业 , 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实现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 。 长期以来 , 牧民靠天养畜 , 牦牛以散养为主 , 牲畜多以“夏肥、秋壮、冬瘦、春发死亡”的方式循环 , 春季牛羊死亡率高、体膘损失重 , 生态饲草浪费率达到80%以上 , 草原退化、过度放牧严重 , 且饲养周期长 , 牦牛肉品质不稳定 , 价值不能得到发挥 , 严重制约高原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收入 。 随着牛羊不断增加 , 当地百姓深谙再富饶的草原 , 总有一天承受不起原始的放牧方式 。
浙江农林大科技助力川西北高原畜牧业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来自浙江的援川干部庞高峰总结了多年夏秋“轮牧+补饲”和冬春“圈养+补饲”经验 。 为更好地推动牦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 , 庞高峰找到了浙江农林大学的王翀教授 , 并迅速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攻关研究 , 探索形成“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的三结合顺势养殖模式 。 王翀介绍说:“通过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牦牛存活率 , 缩短生长周期 , 提升牛肉风味 , 提高出栏率 , 同时我们还将从牦牛精准补饲、机械化养殖、饲料开发、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 提升牦牛养殖技术和产业附加值 。 ”
浙江农林大科技助力川西北高原畜牧业
文章图片
在嘉兴市南湖区政府和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 , 王翀主持的“高原草食牲畜三结合顺势养殖技术及对生态保护作用”项目 , 入选浙江省科技厅2022年度“尖兵”“领燕”研发攻关计划科技合作领域项目 。 根据项目的实施计划和若尔盖县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邀请 , 王翀团队利用暑假期间专门深入川西北高原开展调研服务 , 为当地深入推进高原畜牧产业发展的问题出谋划策 。
在若尔盖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 王翀教授与若尔盖有关部门负责人、草原曙光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等就三结合顺势养殖技术推广示范、草原畜牧生态环保养殖、牦牛补料研发、牦牛肉奶质品提升与开发等内容进行了商讨 , 明确了产学研攻关的重点内容 , 就畜草平衡、安全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等科研领域以及建立高原农牧业产学研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
浙江大学奶业科学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和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共同还成立了“牦牛全产业链产学研基地” 。 据介绍 , 若尔盖县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 , 大力调整畜牧产业结构 , 建立现代草牧园区 , 积极引导牧民群众科学养殖 , 加快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 该基地成立后 , 将致力于实现生态养殖、饲料资源开发、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全覆盖 , 从而提升养殖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值 , 提高经济效益 。
“作为涉农高校的一名动物营养领域的专家 , 发挥科技优势积极为草蓄生态平衡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 服务畜牧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 我们将始终致力于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 带领师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 勇做乡村振兴排头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