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大县的“抗旱之道”( 二 )


抽水机24小时运转 , 负荷大 , 出现过“一天坏3台”的糟糕状况;小溪水浅 , 水流弱 , 一天只能灌溉3亩田左右 。 虽然成本高、效率低 , 但他坚持生产自救 , “绝不能让稻子旱死” 。
但到了8月上旬 , 小溪里也无水可抽了 。
对于地处丘陵山区的隆回县而言 , 分布在稻田周边的小型水库和山塘发挥着“灌溉主力”的作用 。
该县提供的资料显示 , 8月23日 , 全县1.65万处山塘实际蓄水2656万立方 , 可用水量仅剩946万立方 。 716口山塘干涸 。 243座小型水库中 , 有19座水库的水位已低于“死水位” 。 全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 水源捉襟见肘 。
尽管水库见底、小溪干涸 , 但隆昌晓并没有放弃努力 。 他望着距离稻田约2公里之外的资江支流 , 希望能把那里的水引过来 。
2公里距离的看似不长 , 但引水需要建设电排站、安装大功率抽水设备等 , 靠个人力量很难做到 。
旱情持续发展 , 隆回县委、县政府通过“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社区)、党员干部包农户”的包保责任制 , 统筹协调应急、水利、农业等部门 , 一直在全力抓好防旱抗旱工作 。
一个农业大县的“抗旱之道”】“观音塘村双季稻种植面积宽 , 受旱情影响大 , 各部门要合力确保抗旱引水畅通 。 ”8月16日 , 隆回县委书记刘军在该村现场部署抗旱工作 。 变压器扩容、安装两台功率为45kw的潜水泵、铺设水管……经过3天3夜的齐心协力奋战 , 终于把资江水成功引到了隆昌晓等周边农户的稻田里 。
8月23日下午 , 站在稻田里的隆昌晓汗流浃背 , 他弯腰转动蓝色的引水管球阀开关 , 白花花的、清凉的江水便喷涌而出 , 哗哗地流入稻田 。 不远处 , 此前被“晒裂”的一片稻田 , 裂痕依旧清晰可见 。
“现在有了大功率电排站 , 每天能灌溉50到60亩田 。 再过3天 , 就能完成第二轮灌溉 , 有希望撑过这次旱灾 。 ”隆昌晓松了一口气说 。
一个农业大县的“抗旱之道”
文章图片
在当地政府帮助下 , 种粮大户隆昌晓从2公里之外引水灌溉稻田 。 人民网刘宾摄
“寻”水、节水
滩头镇之旱 , 城东村尤甚 。
不同于观音塘村 , 隆回县滩头镇城东村附近没有小型水库 , 也无江河支流 。 面对近2个月没有下雨的旱情 , 滩头镇党委书记谭邵益直言自己一度急得“团团转” 。
村里近期连打了7口井 , 也尝试过靠“送水”解旱 , 但城东村有一片面积200多亩的双季稻急需一个水量相对充足的灌溉水源 。
“找不到水源 , 这片田很可能会绝收 。 ”谭邵益说 。
旱情当前 , 不等不靠 , 主动出击!他和省水利厅驻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宏德决定“沿山寻水” 。
村子周边有一些溶洞 , 有群众向村里反映 , 说溶洞里面可能有水 。
怀着不放过一丝希望的决心 , 谭邵益和陈宏德穿上高筒胶鞋 , 带上手电筒 , 开始挨个到黝黑的溶洞里去找水源 。
前两个溶洞扑了空 。 第三个溶洞在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行了一百多米 , 途中与一条蛇相遇后 , 脚下的地面开始变得湿漉漉的 。
“这里可能有水!”陈宏德喊了一声 , 惊喜之情赶走了因蛇产生的恐惧 。
紧接着 , 两人又往前走了一段 , 一个约200平米的水面出现在两人眼前 。
这个地下溶洞水源的发现 , 救了200多亩双季稻的命 。
目前 , 这里已经为附近稻田持续提供了一个多月的抗旱用水 。
通过利用溶洞地下水、打井等方式 , 滩头镇建立起来一套灌溉网络 。 为了尽可能节水 , 镇里使用管道进行灌溉 , 减少通过灌溉渠因水浸入地下带来的损失;为了避免村民因争抢水源引发矛盾 , 该镇根据不同地块的旱情以及灌溉时间 , 制定了相关制度 , 有序进行轮流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