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1700亩土地“打包”给了山农大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依托“汶阳田”品牌优势 , 肥城市边院镇南仇村1700亩土地整体“打包”给了高校 , 以“村党支部+合作社+高校”模式 , 用心用情服务专家教授的53块实验田 , 带来的是村民稳赚 , 集体增收 , 学校省心 , 多方共赢 。
这个村1700亩土地“打包”给了山农大
文章图片
初秋时节逢末伏 , 玉米吐须疯狂长 。 位于肥城市边院镇南仇村的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田里 , 粮食丰 , 果菜香 , 苗木旺 。 前来察看选种玉米长势的农学院教授刘鹏说:“把实验田选址在这里 , 我们放心更省心 , 村里把什么事情都想到了头里 。 ”
耕种收运不用管 , 浇水打药不用问 , 田间情况心里明 , 刘鹏教授说的“放心省心”可真不是空口无凭 。 “人家都是大教授 , 大学问家 , 把实验田选到咱这里 , 就得用心搞好服务 。 ”南仇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维利说 。
南仇村地处“汶阳田”核心区域 , 地势平坦 , 土地肥沃 , 水源充足 。 2018年6月10日 , 山东农业大学与肥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 , 建立“泰安汶阳田产业园研发中心” , 小麦、玉米、果蔬、苗木等良种选育实验基地建在了南仇村 。
“村里从2016年就开始流转土地 , 当时一看收入很可观 , 接着就开始了二次流转 , 到2017年底 , 村里大部分的土地就流转出来了 。 ”张维利说 , 起初山东农业大学的领导来考察选址时 , 最担心的就是全村整片土地流转问题 , 巧合的是我们已做好了基础性的工作 。
据了解 , 南仇村“两委”一个月内组织召开了8次会议 , 反复算账对比 , 统一群众思想 , 邀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现场答疑解惑 , 最终以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 , 将1700亩土地整体“打包”给了山东农业大学 。
为保障实验基地正常运营 , 南仇村专门成立了由村干部、党员群众组成的专业合作社 , 配备30余人的力量 , 实行“专职化”服务 。 “我们就是要想到人家前面 , 做到人家做不到的 。 村里在家的还有几百口人 , 基本上都是围着基地转 。 ”张维利介绍到 。
7月下旬接连几场大到暴雨 , 实验基地里出现了涝情 。 干部群众齐上阵 , 挖排水沟 , 引水到村中心街的主管道 , 排涝排水到浊河 。 等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赶到时 , 涝情已解除 。 “当时很多机械设备都陷在泥里 , 参与排水的一个个都成了泥巴人 。 ”南仇村党支部副书记邢长全说 。
“只要一发大水 , 我们就无偿地去排水 , 不计报酬 , 没有索取 。 ”张维利说 , 不光是下大雨的时候 , 每天不到实验基地转一圈 , 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
今年麦收期间 , 山东农业大学一位研究小麦育种的教授李安飞 , 在麦穗取样完成后看着满地“直愣愣”的麦秆犯了愁 , 张维利了解到情况后 , 立即联系已入库的收割设备 , 因为受限麦秆高度需要改装收割机 , 张维利只好出钱又改装了设备 , 对麦秆重新收割了一遍 。
村两委成员刘广娟是合作社专门设立的一位联络员 , 负责“面对面”与学校科研人员对接服务 , 并做好清单核对、开具发票、报销账目等工作 。
“到了该收庄稼的时候就给教授们打电话 , 时时刻刻观察着地里的作物长势情况 , 有什么问题就及时通知他们 。 ”刘广娟介绍 , 包括每笔款项的收支 , 都要经大学、合作社、农户三方核查 , 核查无误方可下账、开具发票 。 所有账目在村公示栏及“三务”公开系统上面向全体村民公开 , 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