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味治失眠惊悸的良药,它的前世今生少人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味治失眠惊悸的良药,它的前世今生少人知

文章图片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味治失眠惊悸的良药,它的前世今生少人知

提到地黄这味中药 , 可能很多人即便没见过它“本尊” , 也听过它的大名 , 毕竟“六味地黄丸”的名声实在太大 , 所以 , “未见其人 , 先闻其名” 。 对于地黄这味中药 , 可以说是一味古老而神奇、历久而弥新的千古良药 ,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都是将它列为上品 。

对于地黄这味中药来说 , 实在是太过“神奇” , 因为从炮制角度来说 , 它可以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 , 而且这四种状态下的性味功效还不一样 。 从药用植物角度来说 , 地黄根、地黄叶、地黄花都是中药 , 尤其是地黄叶和地黄花还可以食用 。 人们常说 , “真英雄一身是胆” , 但是中药领域里 , 便是“真良药浑身是宝” 。

对于地黄的常规功效 , 我们先看看《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 , 《神农本草经》所载的地黄是指干地黄 , 功效主要是“主折跌绝筋 , 伤中 , 逐血痹 , 填骨髓 , 长肌肉” , “除寒热积聚 , 除痹” , “久服轻身不老” , 并进一步指出“生者尤良” 。 而在《名医别录》里 , 地黄的主要作用是治疗各种血证 , 比如“妇人崩中血不止” , “产后血上薄心……下血” , “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等各种血证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味治失眠惊悸的良药,它的前世今生少人知】随着后世医家的逐渐探索 , 地黄逐渐演变成生地黄与熟地黄两大品类 , 而且这两类的临床功效还发生了很大改变 。 生地黄甘寒入心肝肾经 , 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 , 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班;血热出血;热病伤阴 , 舌绛烦渴 , 内热消渴;阴虚发热 , 骨蒸劳热 , 津伤便秘 。 熟地黄味甘微温 , 归肝肾经 , 具有补血滋阴 , 益精填髓的作用 , 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 , 心悸怔忡 , 月经不调 , 崩漏下血;肝肾阴虚 , 腰膝酸软 , 骨蒸潮热 , 盗汗遗精 , 内热消渴;肝肾不足 , 精血亏虚 , 眩晕耳鸣 , 须发早白 。 不难看出 , 从现代的中药学角度来看 , 生地黄与熟地黄无论是性味归经还是功效主治上 , 都是不一样的 。
对于我们现代临床常用的生地黄与熟地黄两味中药来说 , 虽然药物基原是一样的 , 但是经过了不同的加工与炮制 , 不仅性能发生了改变 , 就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 , 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 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 , 生地黄具有对实验性阴虚证的影响 , 降血糖 , 生血 ,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抗肿瘤 , 强心利尿等药理作用;而熟地黄具有对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 , 对造血及血液系统影响 , 抗衰老、抗氧化、抗脑损伤 , 抗溃疡 , 抑制上皮细胞增生等药理作用[1

俗话说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 在探索地黄的药物功效以及量效关系时 , 意外发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 当代中医渠敬文在介绍中药量效关系的时候说到 , “顽证痼疾 , 出奇制胜 , 用量宜大” , 并且记录了治疗有医者用小剂量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无效 , 于是采用:生地黄250g , 麦冬45g , 桂枝45g , 党参30g , 麻仁60g , 炙甘草60g , 生姜45g , 大枣30g , 阿胶30g , 加水1600ml , 酒1400ml , 煎至600ml , 分三次服 , 服后无不良反应 , 翌日早搏消失遂愈;再如我地一老医治刘汝周失眠 , 月余目不交睫 , 疲惫烦躁欲死 , 百治罔效 , 投以熟地黄500g , 肉桂6g , 服后酣睡如雷 , 而病如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