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无花果 结出致富果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种下无花果结出致富果
闽清下宅村发展特色产业走俏市场
党报采访人员看乡村振兴
种下无花果 结出致富果
文章图片
合作社里 , 工人正在打包采摘好的无花果 。 本报采访人员池远摄
这阵子 , 在闽清东桥镇下宅村 , 当地的大榕树合作社无花果种植基地很热闹 。
基地内 , 成箱包装好的无花果在等待收运 , 即将奔赴福州各大商超;工作人员架起手机直播带货 , 直播间内网友频频下单;不时还有几位从镇上来的村民、游客驱车驻足 , 仔细挑选现场购买……
“八九月正是无花果上市旺季 , 我们的果子供不应求 。 ”忙碌间隙 , 合作社理事余永期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合作社内主打玛斯义·陶芬和波姬红两个品种 , 采摘期从7月份一直延续到11月 。
余永期不仅是合作社理事 , 也是下宅村的村支书 。 2019年 , 在下宅村几名村干部带头下 , 村里创办了合作社 , 开辟了闽清首家大型无花果种植基地 。
“最初 , 我们是在浙江看到当地无花果产业发展得不错 , 而在闽清本土还没有无花果的规模化种植 。 ”余永期回忆 , 加上当地村庄山地环境与东桥类似 , 经多方考察确认适合种植后 , 首度从浙江引入 , 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流转了30亩土地进行试种 。
有了敢闯敢试的勇气 , 还需要专业指导 。 几个合伙人多处奔走 , 同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立了联系 , 专家们多次上门“问诊把脉” , 将技术与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
“经过努力 , 我们对基地无花果在平衡施肥、果实(叶片)锈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 为果实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赵依杰介绍 。
眼下 , 走进种植基地 , 连片种植田内一株株无花果树上挂满果实 , 颗颗饱满、果香四溢 , 散发出阵阵清香 。 掰开一颗成熟的果实 , 果肉绵密 , 香甜软糯 。
从最初试种30亩 , 到此后每年增加约20亩 , 发展至今 , 基地已经种下近100亩无花果 。 “在盛产的情况下 , 每亩无花果产量可达到3000斤到5000斤 , 亩产值达到15000元左右 。 ”余永期告诉采访人员 , 除种植外 , 合作社还延伸产业链做鲜果加工 , 形成更易保存的无花果干销往各地 。
产业逐渐壮大 , 也为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增收渠道 。 采访人员看到 , 在基地内 , 除了几个合伙人 , 不少村民也忙碌在田间、包装间 , 做着采摘、分拣、包装工作 。
“年纪大了 , 出门打工也赚不到什么钱 , 现在在家门口干回老本行 , 除草、松土 , 一天可以赚到200元工资 , 还能兼顾家里 。 ”村民余运焕脸上难掩笑意 。
通过“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 下宅村带动了该村及邻村几十户农民增收致富 。
就在一周前 , 大榕树合作社还在基地开起了直播间 , 试水直播带货 。 余永期介绍 , 目前 , 通过线上直播、微信订单、抖音客户 , 线下商铺等渠道销售 , 每天采摘的无花果还销往了北京、广东、江西等地 。 不仅如此 , 东桥镇作为闽清当地的旅游重镇 , 游客往来游玩时也常常上门组团采摘 , 人气颇高 。
下宅村的“无花果热”是闽清县“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发展的缩影 。 近年来 , 闽清东桥镇以农、文、旅产业融合为亮点 ,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 打造多个旅游项目积聚人气 , 并引导村民创办合作社等方式 , 助力农业产业融入镇区文旅产业发展大局 。
种下无花果 结出致富果】“下宅无花果基地是我镇重点扶持产业 。 今后我们将加强党建引领 , 持续从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 , 做好农文旅观光这篇文章 , 让无花果香满村民致富路 。 ”闽清县东桥镇党委书记黄祥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