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抑郁的老人再展笑颜?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 , 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步入中老年后 , 如果受到抑郁症困扰 , 如何才能帮得上忙呢?如果要开导或劝导他们就医 , 该掌握哪些沟通原则呢?
抑郁症在近十多年来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及去污名化 , 但现在60多岁以上的爷爷奶奶们对“抑郁症”的印象 , 多半还停留在“神经病”、“老年痴呆”上面;加上老人的社交圈较狭窄、病痛增多、生活失落感提升…… , 种种因素让老人“坐困家中” , 未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
如何帮抑郁的老人再展笑颜?
文章图片
其实 , 身心创伤都有病友团体可交流疗愈 , 生活困境也有支持团体可提供协助 , 子女只要多点关怀 , 用点技巧帮助长辈走出家门 , 与年龄相仿者交流与及时就医 , 老年生活还是可以多姿多彩!
曾有一位60多岁的大爷打电话给荣教授助理谢老师 , 他说自己因糖尿病即将截肢 , 因为没有家人、一个人住 , 怕截肢后“变成没有用的人” , 也很担心往后难以生活 , 种种忧虑让他“很想死” 。 谢老师在判断他所描述的情况与症状具有抑郁症倾向;主要原因是社交圈小、社会资源取得不易 , 对截肢后的生活充满不安 。 后来在每周1次、连续3~4个月的催眠咨询后 , 大爷终于放开心扉 , 积极接受现有的状况和生活 。
如何帮抑郁的老人再展笑颜?
文章图片
如何才能让抑郁的老人好起来呢?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助理谢老师分享了以下4个要点 。
一、建立互信基础
“怎么谈”很重要!照护抑郁症老人的家属 , 记得“换个角度”跟他们相处、同理他们的情绪 。 像是老人被问到“你心情如何?睡得好不好?”等问题时 , 常淡然说“还好” , 但听的人不应当成没事 , 可继续与他聊生活中的事件 , 当他们聊到特别有感触的事 , 就会一股脑儿把情绪讲出来 , 这时才能听到他们潜藏心底的想法 。
与长辈谈话的过程中 , 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谢老师 , 也跟一般照护者一样 , 会遭遇到患者的“情绪抵抗” 。 像开始的大爷 , 会质疑“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 凭什么要我听你的!”照护者可这样应对:“虽然我的年纪比较轻 , 但有受过训练 , 在这方面了解得多一些 , 或许我们可以互相讨论、学习 , 如果遇到问题再试着解决……” 。 关键是用“彼此交流、互相学习”的态度来软化患者的心防 , 先建立互信的基础后 , 再进入解决问题的层次 。
二、勿一味劝导就医 , 用同理心劝说
“鼓励就医”可能又会遭遇另一波抵抗 , 因为老人普遍病痛多 , 对就医可能较排斥 , 谢老师教导照护者可以这样说:“你心情不好已经好几周了 , 可能是有些状况 , 我在书上或网络上看过当人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较少 , 心情就会变差 , 目前医疗很进步 , 已有方法可治疗……” , 用这种理性的方式劝导患者就医 , 比直接说:“你要不要去看医生?”效果好很多 。
或者 , 从老人已有的“不舒服症状”下手 , 告诉老人这可以解决 , 例如:睡眠不好不妨看睡眠门诊、排便不顺不妨看肠胃科等 , 或许尝试求助会改善症状 , 等到就医的接受度提升 , 如果最后抑郁症状还未缓解 , 到精神科就诊的接受度也会增加 。
如何帮抑郁的老人再展笑颜?
文章图片
三、不要直接要求、用玩游戏的气氛引导就医
有位60多岁的李妈妈(化名) , 年轻时就被确诊为抑郁症 , 全家人在3年多前来到荣教授心理工作室 。 初到时 , 李妈妈的表情紧绷而木然 , 僵硬的眼神总是直视前方;后来历经一次次的催眠疗愈 , 慢慢地与人有了情感上的交流 , 紧绷的情绪也越来越放松 , 在信任圈建立后 , 也慢慢乐意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给身边的人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