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最新成果登上《自然》研发全新一代CAR-T技术治疗肿瘤

本文转自:新民网
华东师大最新成果登上《自然》研发全新一代CAR-T技术治疗肿瘤
文章图片
图说:PD1定点整合CAR-T细胞(红色)正杀灭癌细胞(深蓝色);蓝色为活着的癌细胞 , 绿色为为编辑的T淋巴细胞(无法有效清除肿瘤细胞)华东师大供图(下同)
8月31日 , 国际著名科研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的最新成果 。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全新一代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技术的开发及其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成效 。
这一原创性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楫钦、刘明耀、杜冰、李大力团队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团队和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
《自然》资深编辑维多利亚·阿兰达评论说 , 这项研究工作开展了全面系统的临床前研究 , 成功开发了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疗法 , 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早期临床试验结果 。
华东师大最新成果登上《自然》研发全新一代CAR-T技术治疗肿瘤
文章图片
图说:张楫钦副研究员
5年半实现CAR-T技术的创新升级
“以往肿瘤治疗的思路都是通过药物直接去杀伤肿瘤细胞 , 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去杀伤肿瘤 , 而且这种治疗方式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疗效 。 在我看来 ,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研究方向 。 ”该研究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张楫钦副研究员介绍 。
近年来 , 在全球流行的CAR-T治疗就是这样一种免疫细胞疗法 。 与传统抗癌药物不同 , 它是将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分离出来 , 经过体外“人工改造”后回输至患者体内 , 用以杀伤癌细胞 。
但放眼全球 , CAR-T治疗在技术层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 尤其目前主要通过病毒感染方式进行CAR-T细胞制备 , 存在生产成本高、制备时间长、工艺复杂、有潜在致瘤风险等问题 。
“针对这些痛点 , 我们开发了全新的技术方法 , 并且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我们研发的新一代CAR-T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 ”张楫钦说 。
通过大量的条件摸索和方法优化 , 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了CAR序列在基因组特定位点的高效整合 。 在经过体内外肿瘤杀伤等检测证明该技术的可行性后 , 团队进一步制备了靶向CD19非病毒PD1定点整合CAR-T细胞(PD1-19bbz) , 并最终应用于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治疗 。
在接受治疗的8例患者中 , 研究人员观察到PD1-19bbz具有出色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 有87.5%的患者获得疾病完全缓解的效果 , 其中5例无癌生存已超过1年 。 “我们治疗的都是传统放化疗无效或治疗后反复复发的病人 , 这个临床结果证明这五年半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张楫钦说 。
15年从初创期的师生到联手攻关的合作者
共同参与这项创新性研究的其他几位共同通讯作者可谓阵容“豪华” , 除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 , 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明耀教授、杜冰教授和李大力研究员 。
“攻读博士期间 , 我在生命医学研究所翁杰敏教授课题组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 , 也培养了我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 这与今天取得的成绩密不可分 , 我受益于学校15多年前的前瞻性布局 。 ”张楫钦感慨 。
2007年开始 , 华东师大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布局 , 加强生物医学领域发展 , 明确主攻方向 , 邀请刘明耀教授回国创建全新的生命医学研究平台 。 而当时 , 张楫钦正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 , 考入了华东师大 , 成为生命医学研究所的首届研究生 。
博士毕业后 , 前往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工作的张楫钦第一次接触了CAR-T细胞治疗这个新兴技术 , 他意识到利用基因编辑工具来开发新一代CAR-T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 。 因此 , 他想到了母校的老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