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心理热线建成一年以来,累计接听求助电话5万余通

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平台、精神科医联体互联网医院平台、基于“健康云”的非接触式社区随访管理模式……依托上海市第五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多维度布局、多举措创新 , 进一步完善健全本市应急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体系 , 筑起公共精神卫生的防护屏障 。
上海市心理热线建成一年以来,累计接听求助电话5万余通
文章图片
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上海市心理热线建成一年以来,累计接听求助电话5万余通】9月1日 ,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 心理热线成为公众心理疏导的主要通道之一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建设心理援助呼叫中心平台 , 为公众提供“一对一”线上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 。
2021年9月 , 上海进一步整合全市心理热线资源 , 建成“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 , 通过扩线增容、呼叫转移等技术 , 集合400余名专业接听志愿者7*24小时参与 , 一年来累计接听心理求助电话5万余通 , 最高时每天接听近500通 , 热线开通至今 , 有四分之一的来电和未成年人相关 。
在手机应用端 , 健康云APP专设疫情心理版块 。 通过疫情相关心理科普、心理自测和图文心理咨询三大模块 , 提供24小时线上心理干预服务 , 累计科普信息点阅量11万余次 , 线上心理咨询3700余人次 , 自测问卷3.7万余人次 。
面对疫情下的特殊人群 , 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平台通过“分级分类干预”模式 , 一是快速组建心理援助方队 , 进驻各类隔离点和定点医院 , 为感染者、密接者和各类相关人员提供心理服务:二是通过系列科普发布、线上互动课程、家庭心理热线专线和儿童健康论坛等 , 守护师生心理健康;三是为疏解一线防疫人员心理困扰 , 通过心理测评 , 线上团体心理科普课程、团体减压、定期放松训练、个体心理辅导等 , 为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关爱服务 。
疫情期间 , 公共精神卫生实践面临新的挑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难度剧增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试点区、社区以及技术团队积极沟通、紧密合作 , 构建基于“健康云”非接触式社区随访平台 。
上海市心理热线建成一年以来,累计接听求助电话5万余通
文章图片
精神科医联体云平台 。
2022年4月 , 这一平台率先在徐汇、嘉定和崇明等区试点实施 ,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医生端”设置可选择的视频随访时间 , 向患者发出邀请 , 患者通过“居民端”选定随访时间并确认 , 双方即可在约定时间通过“健康云”平台进行视频随访 , 并开展疾病监测、健康宣教、专业随访和康复指导等工作 , 可实现患者随访提醒、随访邀请、视频随访等功能 , 消除精神卫生社区防治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 。 下一步 , 该项目将扩大服务覆盖面 , 逐步推广至全市 。
与此同时 , 上海以精神科医联体云平台为载体 , 16个区17家区属精神卫生中心共同参与构建起“1+16”区域医疗联合体 。 2022年初 , 上海市精神科医联体互联网医院上线 , 为需要心理咨询、复诊配药的居家患者提供在线问诊配药 , 物流配送的医疗保障服务 。 截至目前 , 这一互联网医院服务复诊续方患者1.6万余人次 , 开具处方1.3万余张 , 提供线上购药1万余人次 , 完成线上预约近4千人次 , 提供义诊服务千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