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开创再生医学“丝绸之路”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王琳:开创再生医学“丝绸之路”
文章图片
绘图:央美互动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吴纯新科技日报通讯员聂文闻
她创立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 首次发现丝胶的生物医学价值 , 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沿……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 。
前不久 , 王琳凭借突出贡献 , 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80%以上的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2011年 , 国内再生医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 但王琳对未来抱有信心 。 “我一定要寻找到有价值的再生医学修复材料 , 解除患者的病痛 。 ”王琳说 。
王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起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 她把着眼点放在了再生医学关键生物材料研发上 。 她和团队成员测试、筛选了上百种生物材料 , 发现了一类性能优越的新生物材料——丝胶蛋白(蚕丝的重要成分之一) 。
当时 , 国内外对丝胶的医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
王琳说 , 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 国际同行不多 。 欧美国家没有蚕 , 只有在亚洲国家才有 。 “因此 , 我们做这个研究非常孤独 , 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团队 , 很多未知需要进行探索 ,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这里 。 ”她表示 。
不过 , 做从0到1的研究 , 注定要与困难与失败同行 。
“80%以上的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 需要我们一次次优化条件 , 再一次次重新开始 。 ”王琳介绍道 , 提取丝胶时 , 既要保持其结构完整 , 又要保证其生物活性 。
为此 , 王琳带领团队成员开创性地采用溴化锂低温提取法 , 首次成功地提取了结构完整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纯丝胶 。 同时 , 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丝胶重要生物学特性 , 率先报道其在创伤修复中的价值 , 为再生医学研发出了一类具有原创性且性能优良的再生修复材料 。
“宁坐板凳十年冷 , 不写文章一句空”
十年不懈努力 , 坚持自主创新 。
王琳带领团队成员走出了一条原始创新的再生医学“丝绸之路” 。 她介绍 , 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稳定的天然荧光特性和优越的成胶性能 , 这意味着它有可能被制成在人体内可自然降解的医用材料 , 助力人体组织再生修复 。
王琳举例道 , 一些因事故造成的外伤 , 可能导致人体失去较长一段外周神经 。 为了尽快修复神经、保证肢体功能正常运转 , 外科医生一般会考虑神经移植 , 但这样治疗 , 必然会在患者身上形成多处损伤 。
“如果用丝胶制成‘神经导管’ , 就好比建一个‘隧道’ , 可以将两个断点连接起来 , 让神经在导管内部重新生长 。 当神经再生完成时 , 导管本身基本已被人体吸收 。 ”王琳说 。
因开创性地发现蚕茧的组成物丝胶可用于人体受损的神经、软组织等多种创伤的修复治疗 , 打开了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 , 王琳34岁时就获评第13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
“宁坐板凳十年冷 , 不写文章一句空 。 ”王琳认为 , 科研工作的价值在于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 。 她希望通过医学科研成果 , 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 造福更多患者 。
随后 , 王琳带领团队成员 , 围绕我国特有生物资源蚕丝 , 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丝胶组织工程产品 , 实现特有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 , 推动了我国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实现传统行业升级转型 , 系列成果被誉为“点丝成金” 。
王琳:开创再生医学“丝绸之路”